青海海南州:高原结硕果 牧民笑开颜
深秋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贵德县陆切村的红笋地里,村民们忙着采收外销;贵南县的牧场中,肥壮的藏羊悠闲觅食;兴海县的油菜基地,菜籽油香萦绕田间地头……

近年来,海南州聚焦农畜产品高质量发展,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以海南州农牧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桥梁拓宽产销渠道,让产业根基愈发坚实,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一幅产业兴旺、牧民富足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铺展。
立足高原生态优势,海南州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让“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成为牧民增收的“金钥匙”。
贵德县陆切村曾经守着薄田过日子,如今在合作社带动下,高原夏菜种植面积比2017年翻了10倍,红笋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项目,产品远销四川、甘肃等地。新街乡的鱼山村蒜苗同样名声在外,与陆切村的红笋共同撑起当地冷链产业集群。

“放到以前,想扩种都不敢想,现在不仅菜种得更多,还能卖到省外,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陆切村委会主任韩金成笑着说道。
在牧区,贵南县“藏羊之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从几户村民起步,如今年出栏良种羊超千只;兴海县诺金种植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青稞、油菜等作物,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享种植收益。
“借全省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契机,利用自身耕地面积广的优势,我们将社员入股的土地,规模化种植适宜生长的青稞、油菜、燕麦等高原特色农作物和饲草料,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到种植队伍中,种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诺金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闹尖才让告诉记者。

海南州农发公司则主动衔接产销两端,通过组建选品小组筛选优质产品,借助线上新媒体矩阵与线下展销活动扩大销路,让这些带着高原印记的农畜产品走得更远。上半年,海南州出栏各类牲畜127.35万头只,同比增长4.9%,屠宰牛羊13.8万头(只),同比增长25%,特色农畜产业已成为稳定增收的“压舱石”。
贵德县鑫诚种植专业合作社从3.5亩地、5户社员起步,如今流转土地230亩,建成600平方米低温保鲜库,去年收益达25万元,带动80户村民增收,打工村民日薪150元,土地流转还有租金,收入较单一种地翻番。贵南县佳益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15户社员种植青贮饲料超6000亩,形成稳定的产业收益链。

近年来,海南州着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通过“抱团发展”让牧民从产业发展中分得更多红利。截至目前,海南州已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83个、家庭农牧场1313个,农牧业组织化程度达70%,越来越多牧民通过加入经营主体实现“家门口就业、产业链增收”。
为加快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海南州推动产业从“粗放种养”向“精优供给”转型,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海南州累计落实资金4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743个,认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127个,6个特色农畜产品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

从单家独户的“小种养”到规模化的“大产业”,从品质提升到品牌增值,海南州用特色农畜产业架起了牧民致富桥。如今,产业兴旺的势头更足,牧民富足的笑容更甜,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海南州农畜产业正续写着增收致富的新故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