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概况
【概况】
共和县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重要,战略位置突出,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北靠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县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场1876.16万亩,耕地45.76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
共和县开发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交通便利,矿藏资源丰富。县府、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藏公路109国道、青康公路214国道穿境而过,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共和县拥有农、牧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风、光资源等七大优势资源。
共和县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特点独具特色。尤其是以藏族历史、宗教、服饰、饮食、节庆文化和民族歌舞、神话传说等,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历史上的“羌中道”、“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跨越县境。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经过的日月山、高原明珠青海湖、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就在境内,还有尚待开发的生态、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等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蕴藏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共和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62万元,同比增长26.1%;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67亿元,同比增长54.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221元和5605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3%和17.1%。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对青海等省藏区的扶持力度和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等一系列战略机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三大历史性任务,认真实施“农牧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和谐安县”六大战略,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调整发展思路,改善投资环境,与社会各界朋友,携手并进,共舞和谐,谱写共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历史,铸就新的灿烂辉煌。
人文历史与行政区划
共和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商、周时期,羌人部落以青海湖为中心,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西汉时羌首领杨玉接受了中央王朝“归义羌侯”“帅众王”封号,受“护羌校慰”节制。梁大同六年,吐谷浑建都于伏俟城,是中国历史上在青海牧区建立的第一个封建王国,此后,历代王朝或弃或置,先后由吐蕃诸部落、蒙古族部落统治。民国18年(1929)7月,青海省将西宁辖地郭密、湟源辖地恰卜恰析置共和县,是共和县建置之始,1949年9月27日共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共和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北靠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县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场1876.16万亩,耕地45.76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在此的各族人民淳朴善良,长期以来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创造和保持了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自然环境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8°54′—101°22′,北纬35°46′—37°10′之间,其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3200米。最高峰为鄂拉山的切龙岗,海拔5290米,最低处是黄河谷地龙羊峡、海拔246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候温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1℃,年均降水量250——450毫米。
一、优势资源
畜牧业资源 共和县是全州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牧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县及周边地区共有天然草场面积5000万亩,牧畜480万头(只),年产羊毛近1万吨,年产牛羊皮200余万张,肉类产量5万余吨,牧畜以藏系绵羊和享有“高原之舟”美称的牦牛为主,除肉以纯天然、低脂肪、高蛋白被誉为绿色食品外,其皮、毛、绒、骨、血、肠,都因野生放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羊毛又称“西宁大白毛”,具有纤维长、富光泽、弹性好等优点,是生产长毛绒、编织地毯等纺织品的上等原料,畅销国内外。牦牛绒以细度均匀、强度高、伸度和弹性好、保暖、轻便等优点用于牛绒衫等高档纺织品,绵羊、牦牛的皮张是制革行业的重要原料。骨骼、血等已被逐步开发为各种补钙剂和生物药品。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农业资源 共和县现有可耕地总面积50万亩,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冲积河谷地带,土质肥沃,加之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粮食单产较高。主要生产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等,特别是青稞为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所产蚕豆粒大、饱满、无虫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我省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油菜籽以含油量高、味美色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马铃薯以含淀粉量高、糖分多、营养丰富等特点得到人们的关注。
中药材资源 境内天然中草药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甘草、大黄、雪莲、当归、羌活、麻黄草、沙参、贝母、枸杞、秦艽、当参等200余种。小面积人工试种板兰根、甘草、大黄、黄芪、藏红花等中藏药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掌握了种植技术,目前中藏药材种植正待大面积推广。利用中藏药材开发中藏药品和保健品已成为近年发展的新兴产业。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铜、铅、锌、白钨、锑、金、银、汞及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白云石等20种矿产。探明倒淌河裕龙沟铜镍矿铜储量4699万吨,镍储量4855万吨;切吉乡哇洪河矿区花岗岩矿储量537万立方米;沟后大理石矿储量1亿立方米,花色品种多、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高,除作为装饰性材料外,具有较高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价值,特别是白色的大理石有“汉白玉”之称,储量大、易开发、价值高、含钙量丰富综合利用价值高;红色花岗岩称为“高原红”,与国内生产的“晚霞红”、“贵妃红”相媲美。
旅游资源 共和高原风光雄伟壮观,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的世界屋脊风光,神秘的藏传佛教和精深的藏区文化,遐尔闻名的草原门户——日月山、屋脊宝鉴——青海湖、黄河明珠——龙羊峡水电站、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倒淌河,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目前,除青海湖外,其它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青海湖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2011年8月29日,国家旅游局授予青海湖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水电站,以最高的海拔、最高的大坝及最大的单机容量著称于世,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
底蕴厚重的安多文化,民俗、服饰、饮食、宗教、歌舞、礼仪等浓郁的民族文化,富有地方特色的赛马、射箭、民歌弹唱、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文体活动和各种民俗表演活动,展现出共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
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6.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6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702亿立方米。黄河流过县境90公里,境内有举世闻名的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0亿度。其库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具有水温适宜、水质好、水流稳等发展渔业的优越条件。目前,人工养殖的池沼公鱼、高白鲑等高原冷水鱼种,已形成一定规模,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同时,广阔的水域、平稳的水流也是开展水上运动和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清洁能源 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是共和县潜在的优势。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日照充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据测定,共和县各地日照百分率高达61--69%,太阳直辐射很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6564.26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7.8小时;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全年时数超过5000小时,是青海省可用风能的主要地区之一。我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区(倒淌河、塔拉滩、切吉滩等地)均可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地热资源 境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分布在黄河周边及恰卜恰河下游。经堪探,地热水温最高可达73度,地热流体质量好,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1.799g/L,属微碱水,除此之外含有多种特殊离子和微量元素等,这些微量元素对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有特殊的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地热储盖厚度大,隔水保温性能好,热储埋藏浅,易开发利用,热储性能好,具有热流体量大、质量好、温度高的特点,地热资源做为清洁能源,在高寒地区可广泛应用于采暖、医疗、保健等项目,也可用于开发游泳等冬季体育项目。
二 、投资环境
(一)区位优势
共和地处青海省南部地区门户位置,面向青海湖旅游经济圈,背靠青海青南藏区,是西宁市一小时经济圈内的重点城镇,连接青海柴达木、西藏、云南等资源丰富地区,属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发展带内。也是青海省确定的“十二五”期间发展建设的商贸文化旅游型、资源开发服务型、交通物流型和特色农牧业资源开发精品城镇之一。
(二)交通优势
共和县距离西宁市142公里,109、214国道横贯全境,109国道进入格尔木和西藏的必经之路,214国道连接青海、西藏和云南重要干线公路。共和作为两大干线公路交汇处,距青藏铁路重要枢纽西宁和湟源站分别为142和90公里,其交通优势明显。
(三)发展优势
新建立的海南州三江源后续产业发展区,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为投资企业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发展区定位为“一区四园一中心”即:城北新区、新型建材园、纺织园、生物制药与有机食品加工园、新能源园、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四通一平”,已有银河棉纺、金河水泥、青海湖药业、雪峰乳业、蓓翔新能源和青海柴达木能源投资公司等多家企业入住,给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扩大发展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带来良好机遇。
(四)政策优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计划和支持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的政策,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开发优势资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提供了契机和条件,给共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投资方向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共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共和县《十二五规划》和《小康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县鼓励外商投资以下产业领域。
(一)国家、省、自治州鼓励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为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提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
(二)资源开发:
(1)有机食品、生物制药、中藏药等资源的“精、深、尖”加工
(2)风、光能资源开发利用
(3)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的加工利用及化工产品开发
(4)水域资源利用
(5)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三)以种植业、养殖业,进行“研发+基地+公司”的模式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及宜林、宜草地区生态项目建设。
(四)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项目。
(五)商贸流通及物流业。重点是第四方物流、冷链物流、专业配送中心、物流管理机构、物流信息平台。
(六)旅游业。以环青海湖旅游区为依托,重点是龙羊峡旅游区和沙丘旅游区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配套建设。建设旅游度假、水上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沙滩旅游等项目。
(七)具有社会效益的社会公益项目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