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青海省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实
施
方
案
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节 项目概述
(一)项目名称:海南州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二)主管单位及责任人:海南州农牧局 宁发贵
(三)实施单位及责任人: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 许建业
(四)建设地点:海南州共和县塘格木镇
(五)建设期限:2018年11月--2020年12月(3年)
(六)建设内容:在共和县塘格木镇,项目实施3年中,引进青稞良种60万公斤,建立青稞良种繁种田3万亩;给种植户从良种引进、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环节予以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培育引导海南州青稞制种产业高效持续发展。
(七)资金预算:项目总投资390万元,其中:良种引进270万元,占总投资的69.24%;病虫草害防治60万元,占总投资的15.38%;田间去杂60万元,占总投资的15.38%。
(八)效益分析:项目建成3万亩青稞良种扩繁基地后,可产青稞良种900万公斤,可供45万亩青稞田用种,根据种子价格的特点,以优质优价推向市场,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3元销售,可增加农民收入270万元;通过项目区青稞制种业,可年辐射项目区8万亩青稞产业,全部实现良种覆盖,按照每亩增产20公斤计算,增产青稞160万公斤,按每公斤4.4元计算,项目区农民增加收入704万元。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全州青稞产业的高效发展,推动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
第二节 实施方案编制依据
(一)项目编制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帮助农户屏蔽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经营效益,促进农产品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
2、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水平,发展高效农业,以实现增加收益,解决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科学技术的矛盾,形成新型的科技推广应用体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
3、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科技、现代化”的原则。
(二)项目编制依据
1、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2、省农牧厅《关于申报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
3、海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提升青稞、油菜产业发展质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第三节 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概况
1、气候条件适宜。项目区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塘格木镇,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为3016小时,雨量集中在6、7、8三个月,有利于植物生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 5.8℃,年平均降水量260---300mm,年无霜期120—160天 ,且土壤条件好,土地肥沃,最适宜种植青稞、小油菜等。尤其生产的青稞种子籽粒饱满、品质好、产量高,平均亩产可达380公斤,最高产量可达650公斤。
2、土地资源丰富。项目区共和县塘格木镇现有耕地面积12.67万亩,地块平展,呈大块状分布,适宜机械化耕作,为规模化生产青稞种子提供了有利条件。
3、灌溉方便。项目区内有切吉水库和塔秀水库供水,水源充足。渠系配套完善,能够保证10万亩耕地的冬灌和苗灌用水。
4、交通便利。青稞良种扩繁基地距倒玉、倒卡高速3公里、距214国道37公里,通向214国道的道路属3级柏油路面,交通畅通便利。
5、农户积极性高,种植技术较为成熟。青稞是我州农牧民的主要食用粮食,因此,当地农户对种植青稞具有很高的积极性。经多年科技示范带动,项目区种植户已掌握了一套青稞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接受各种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强,有利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和人口:2017年全州辖五县36个乡(镇),426个村民委员会,现有2017年全州总人口47.2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9.87万人,占63.23%。
2、社会经济状况:2017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145.8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14.5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30.2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1.33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5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04万元。共和县塘格木镇属农牧结合地区,拥有耕地面积1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等农作物;现有草场18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33.96万亩,各类牲畜10.9438万头(只)。
3、农业生产现状:全州总人口47.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87万人,土地总面积4.6万平方公里。2018全州完成播种面积141.7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1.32万亩、油料作物34.81万亩、蔬菜5.64万亩、其它作物1.02万亩,特别是青稞种植面积达57.61万亩,占全州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70.85%,占全省青稞总播面积的50%以上。共和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1万亩,青稞种植面积达18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74.68%。共和县塘格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2.67万亩,青稞播种面积为8.4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2.3%。现有移民2013户1.02万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11.67亩。
(三)项目实施单位概况
1、基本情况: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9月,是海南州农牧局所属事业单位,兼有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州种子管理站的业务,是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综合性公益农业科技服务单位。现有职工21人,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6人,初级8人,工人5人),
法定代表人:许建业,专业职称推广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青稞育种及技术推广工作。先后获得柴青1号、昆仑12号、昆仑13号青稞新品种选育成果证书和栽培技术规范成果证书共6项,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组织管理能力。
2、主要职责:在海南州范围内开展作物栽培技术、耕作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研究和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承担国家和省级农业研究课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种子管理、技术咨询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基层农业科技骨干,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无偿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并具有植物检疫和种子管理等行政执法职责。制定并实施全州种子发展规划,查处生产销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做好救灾备荒种子委托企业储备和供应工作,组织开展全州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
3、发展业绩: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紧紧围绕全州农业经济发展这个大目标,搞科研、抓推广,在地区丰收计划、良种工程、沃土工程、旱作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全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结合海南州地域面积广阔,各地农作物种植条件有差异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了多元化作物种植结构的研究。通过试验,引进适合于本地环境条件的各类作物新品种;针对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和有些农药品种因长期使用产生抗性及毒性大,残留量高的问题,积极试验筛选新的农药品种,研究大面积作物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实施了藏区青稞基地建设、海南台地旱作农业示范、优质蚕豆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免耕技术研究和海南州农科所基础设施建设、海南州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建设等四十几个农业科技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农户,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技术等,并以组织专题培训、技术咨询、现场观摩、先进典型引导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种田能手,建立了一批专业化生产青稞、蚕豆、油菜、小麦、马铃薯的良种繁殖基地。同时改善了自身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服务功能和科研势力,利用“科研单位+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加大做特色、做产业、做效益农业的工作力度,发展订单农业和良种特约基地建设,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名特优农产品知名度,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为促进海南州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四节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一)项目实施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在共和县塘格木镇建立3万亩青稞繁种田,其中:2018年建立1万亩、2019年建立1万亩、2020年建立1万亩。
(二)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每年建立“昆仑15号”青稞良种繁种田5000亩,生产“昆仑15号”青稞良种15万公斤;每年建立“柴青1号”青稞良种繁种田5000亩,生产“柴青1号”良种15万公斤;
(三)公开推介优良青稞品种
选择当地青稞主推品种“昆仑15号”和“柴青1号”。
第五节 项目建设期限及实施方式
(一)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起止时间为:2018年11月——2020年12月。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项目准备:2018年11月-2019年2月,申报项目。
2、组织实施:2019--2020年2—3月,落实面积,组织播种。
3、生产管理:2019--2020年5—9月,采用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培训人员,搞好田间管理。
4、田间去杂:2019--2020年4—10月,实施田间检验、开展去杂去劣工作。
5、收购加工:2019--2020年10月,按国家青稞良种标准,收购并加工达标的高质量青稞良种。
6、项目验收:2020年11—12月,总结项目实施情况,组织项目验收。
(三)项目组织方式
1、项目实施单位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负责该项目的实施,组织建立青稞良种繁种基地,从项目规划、建设、生产、收购等各环节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组建青稞繁种项目课题组,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进行,开展各环节的技术服务。
2、基地种子生产单位分别为共和县塘河青稞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和银力青稞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共和鸿源青稞种植专业合作社3家,负责青稞良种繁种基地种植生产任务,执行DB63/721-2008青稞柴青1号栽培技术标准、 青稞昆仑15号栽培技术标准,生产高质量的青稞良种。
3、基地良种收购单位为海南州百信绿色农业开发公司:负责青稞良种订单收购,在加工精选作业中,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种子质量标准,生产高质量的青稞良种,并且每年生产的每批次青稞良种,由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负责质量监督检验抽检工作。
4、项目实施实行统一管理,在青稞良种生产、供应上建立固定的责任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农业,基地生产组织管理采用法人负责制。按不同任务,层层签订合同,明确职责。在产品质量提升上,与省级业务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在青稞良种的“质量、品种、效益”上下大功夫,不断提高青稞产品质量。
第六节 资金使用及补贴方式
(一)投资预算
项目总投资390万元,其中:良种引进270万元,占总投资的69.23%;病虫草害防治60万元,占总投资的15.38%;田间去杂60万元,占总投资的15.38%(详见表1,单位:万元)。
表1 : 资金使用预算表
序号 |
项 目 |
合计 |
建设期 |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1 |
项目总投资 |
390 |
130 |
130 |
130 |
1.1 |
良种引进 |
270 |
90 |
90 |
90 |
1.2 |
病虫草害防治 |
60 |
20 |
20 |
20 |
1.3 |
去杂去劣 |
60 |
20 |
20 |
20 |
(二)补贴对象及补贴方式
1、项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90万元,项目资金补贴对象为基地合作社种植户。
2、补贴方式为:每亩补助130元,其中:良种引进90元、病虫草害防治20元、田间去杂20元。(详见表2,单位:万元)。
表2 : 资金补贴预算表
序号 |
项 目 |
合计 |
建设期 |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1 |
项目补贴资金 |
390 |
130 |
130 |
130 |
1.1 |
良种引进 |
270 |
90 |
90 |
90 |
1.2 |
病虫草害防治 |
60 |
20 |
20 |
20 |
1.3 |
去杂去劣 |
60 |
20 |
20 |
20 |
第七节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项目建成3万亩青稞良种扩繁基地后,可产青稞良种900万公斤,可供45万亩青稞田用种,根据种子价格的特点,以优质优价推向市场,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3元销售,可增加农民收入270万元;
2、通过项目区青稞制种业,可辐射项目区8万亩青稞产业,全部实现良种覆盖,按照每亩增产20公斤计算,增产青稞160万公斤,按每公斤4.4元计算,项目区农民增加收入704万元。项目的实施将积极促进青稞高效种植,推进青稞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海南州青稞产业,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牧区经济和谐、持续发展。
(二)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我省及周边省(区)青稞种子生产现状,完善种子繁育体系,大幅度提高青稞产量和青稞商品率,稳定青稞种植面积,为青稞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品种资源,促进青稞产业化发展。依靠无污染的区域优势,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使青稞产区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单位面积的价值产出逐步增加,粗放农业将向精细高质量农业发展,彻底改变现在这种广种薄收的种植观念,使偏僻、贫瘠的低产田退出耕作,所此项目将会推动生态向良性发展,产生很好的生态效益。
第八节 组织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管理
为了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由海南州农科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建设单位组成以法人代表为核心的项目实施班子,具体负责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日常事务,负责财务管理,组织项目阶段性验收、评价等工作。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项目组长:许建业,推广研究员(所长);
副 组 长:许生福,高级农艺师;
组 员:张艳红,农艺师;
陈永林,农艺师:
王发财,助理农艺师;
罗海利,助理农艺师;
莫延萍,助理农艺师;
孙玉海,高级工。
(二)强化生产管理
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与项目区生产合作社签订项目承包合同,责任落实到人,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三)强化供应机制
项目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在原料供应上建立固定的合作伙伴,与当地农民开展订单农业,保证原料的供应,确保规定品种和质量规格的原料稳定供应。
(四)强化资金管理
项目补贴资金由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设专户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由州农牧局财务科进行监督,并在建设中期和竣工验收前进行财务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五)强化监督检查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由省农牧厅、州财政局、农牧局对实施项目进行监督监管,项目承担单位层层签订合同,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及资金落实和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办公室具体安排、组织项目的实施,做好协调工作。
附件
1、项目基本情况表
2、项目投资预算明细表
3、项目技术方案
4、实施单位法人证书
附件1
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
项 目 |
基本情况 |
备注 |
项目名称 |
海南州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
|
建设单位 |
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 |
|
负责人 |
许建业 |
|
建设地点 |
海南州共和县塘格木镇 |
|
实施期限 |
2018年11月--2020年12月(3年) |
|
预算投资 |
项目总投资390万元,其中:良种引进270万元,占总投资的69.24%;病虫草害防治60万元,占总投资的15.38%;田间去杂60万元,占总投资的15.38%。 |
|
建设规模 |
建立青稞良种繁种田3万亩。 |
|
建设内容 |
在共和县塘格木镇,项目实施3年中,引进青稞良种60万公斤,建立青稞良种繁种田3万亩;给种植户从良种引进、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环节予以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培育引导海南州青稞制种产业高效持续发展。 |
|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
项目建成3万亩青稞良种扩繁基地后,可产青稞良种900万公斤,可供45万亩青稞田用种,根据种子价格的特点,以优质优价推向市场,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3元销售,可增加农民收入270万元;通过项目区青稞制种业,可年辐射项目区8万亩青稞产业,全部实现良种覆盖,按照每亩增产20公斤计算,增产青稞160万公斤,按每公斤4.4元计算,项目区农民增加收入704万元。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全州青稞产业的高效发展,推动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 |
|
附件2
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投资预算明细表
类别 |
明细项目 |
投资预算 (万元) |
资金来源 |
具体内容 |
备注 |
种 子 基 地 建 设
|
良种引进 |
270 |
省级财政扶贫资金 |
良种引进每亩补助90元/年。 |
|
病虫草害防治 |
60 |
省级财政扶贫资金 |
病虫草害防治每亩补助20元/年。 |
|
|
去杂去劣 |
60 |
省级财政扶贫资金 |
种子田去杂去劣每亩补助20元/年。 |
|
|
合计 |
|
390 |
|
|
|
附件3
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一)品种选择
选择当地青稞主推品种“昆仑15号”和“柴青1号”。
(二)品种种植规模
项目实施中,每年建立“昆仑15号”青稞良种繁种田5000亩,生产“昆仑15号”青稞良种15万公斤;每年建立“柴青1号”青稞良种繁种田5000亩,生产“柴青1号”良种15万公斤;
(三)执行的质量标准
1、GB/T3543~3543.7-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2、DB63/721-2008青稞柴青1号标准、
3、 青稞昆仑15号标准。
4、生产的青稞良种达到国家标准,质量指标为:纯度99.9%、净度99%、发芽率88%、水份13%。
(四)生产主推技术
1、耕地深翻整平:前茬作物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加厚耕作层,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做到秋水春用,冬季及时镇压保墒。整地时,要做到早耕、深耕、细耙,使耕层疏松,土壤平整利于根系的生长,为早出苗、出齐苗、保壮苗创造良好条件。
2、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引进“柴青1号”、“昆仑15号”青稞新品种,严格按照栽培规程标准生产,以保证生产的种子籽粒饱满,纯度和净度达到良种标准。
3、青稞平衡施肥技术:关键问题是掌握青稞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应用测土技术,氮磷比要求达到1∶1.5,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增收节支的目的。
4、青稞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根据青稞生长的不同生育阶段,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进行田管及病虫草害防治指导,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出苗以后,及时除草并跟踪观察,重点预防青稞的条纹病、网斑病等。通过以上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的降低病虫草害的危害,提高青稞种子的产量和品质。
(五)生产管理
项目实施中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质量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种子质量标准。
序号
项 目
合计
建设期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1
项目总投资
390
130
130
130
1.1
良种引进
270
90
90
90
1.2
病虫草害防治
60
20
20
20
1.3
去杂去劣
60
20
20
20
序号
项 目
合计
建设期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1
项目补贴资金
390
130
130
130
1.1
良种引进
270
90
90
90
1.2
病虫草害防治
60
20
20
20
1.3
去杂去劣
60
20
20
20
项 目
基本情况
备注
项目名称
海南州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海南州农林科学研究所
负责人
许建业
建设地点
海南州共和县塘格木镇
实施期限
2018年11月--2020年12月(3年)
预算投资
项目总投资390万元,其中:良种引进270万元,占总投资的69.24%;病虫草害防治60万元,占总投资的15.38%;田间去杂60万元,占总投资的15.38%。
建设规模
建立青稞良种繁种田3万亩。
建设内容
在共和县塘格木镇,项目实施3年中,引进青稞良种60万公斤,建立青稞良种繁种田3万亩;给种植户从良种引进、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环节予以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培育引导海南州青稞制种产业高效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3万亩青稞良种扩繁基地后,可产青稞良种900万公斤,可供45万亩青稞田用种,根据种子价格的特点,以优质优价推向市场,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3元销售,可增加农民收入270万元;通过项目区青稞制种业,可年辐射项目区8万亩青稞产业,全部实现良种覆盖,按照每亩增产20公斤计算,增产青稞160万公斤,按每公斤4.4元计算,项目区农民增加收入704万元。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全州青稞产业的高效发展,推动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
类别
明细项目
投资预算
(万元)
资金来源
具体内容
备注
种
子
基
地
建
设
良种引进
270
省级财政扶贫资金
良种引进每亩补助90元/年。
病虫草害防治
60
省级财政扶贫资金
病虫草害防治每亩补助20元/年。
去杂去劣
60
省级财政扶贫资金
种子田去杂去劣每亩补助20元/年。
合计
390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