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扶贫产业园建成后各项公示
为确保共和县扶贫产业园建成后,引导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入园务工或经商,同时为贫困劳动力创造一个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平台和场所,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一个展示、销售和发展特色产品的平台,特制定本方案。
一、产业园概况
共和县扶贫产业园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城北新区青年创业街,为框架结构商业楼三层共20套,总建筑面积1927.11㎡。总投资达1700万元,其中购买商铺1500万元,为省级专项扶贫引导资金;装修200万元,为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其中:一层商业铺面11套,每套建筑面积平均72㎡;二层商业铺面5套,每套建筑面积平均133.25㎡;三层商业铺面4套,每套建筑面积平均117.14㎡。
二、产业园功能布局分配
一楼:
划分成特色产品展示中心(共和扶贫超市)、冷鲜产品包装销售、民族特色餐饮3个区域,使用面积共570.17㎡,将吸收61名贫困劳动力入园务工,提供就业岗位。
(一)特色产品展示中心(共和扶贫超市电商培训服务区)。总使用面积241.86㎡。该区域将专业合作社、企业和贫困村的特色农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进行集中展示、售卖,并通过电商进行线上销售,提供电商培训服务。将吸收47名贫困劳动力入园务工,每年增收额可达43.2万元。
该区域初步拟定以下14家合作社及企业产品进驻展示与售卖:
1.农副产品类:
(1)共和县央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9月,位于共和县切吉乡塔秀村,目前主要销售风干牛肉、酥油、酸奶等产品。预计在全年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吸收贫困劳动力5名,月工资22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2.64万元。同时,该合作社每年为切吉乡塔秀村2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1.5万元;
(2)共和县和鑫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11月,位于共和县铁盖乡托勒台村,目前主要销售藏香猪产品。预计在全年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吸收贫困劳动力4名,月工资2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2.4万元。同时,该合作社每年为铁盖乡托勒台村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1000元;
(3)共和县哇合福星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位于切吉乡哇合村,目前主要销售风干牛羊肉、青稞炒面、哇玉青稞酩馏酒等产品。预计在全年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吸收贫困劳动力4名,月工资2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2.4万元。同时,该合作社每年为切吉乡哇合村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1000元;
(4)共和县恰噶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5月,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索吉亥村上沟后社,目前主要销售风干牛羊肉。预计在全年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吸收贫困劳动力3名,月工资36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4.32万元,同时,该公司将到户产业资金30.08万元以保本分红方式入股到公司,为恰卜恰镇索吉亥村4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640元;
(5)共和县绿丰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位于龙羊峡镇阿乙亥村五社,目前主要销售藏香猪产品。该合作社吸收本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畜棚建设、饲料作物种植等有偿务工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吸收困难户、发展农户提供猪仔进行分散养殖,采用集中经营的生产发展理念增加群众收入。预计在全年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吸收贫困劳动力3名,月工资24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2.88万元;
(6)共和县香妈小麦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月,位于恰卜恰镇下梅村,是一个以妇女为主体的新农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为目的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目前主要销售藏式农副产品(焜锅馍馍)等。目前,共有核心成员8名,3户为建档立卡贫苦户,3户为普通户,2名大学生。该合作社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2名,月工资2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2.4万元;
(7)共和县东山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3月,位于恰卜恰镇下塔迈村三社,目前主要销售有机红枸杞。该合作社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2名,月工资2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2.4万元;
(8)共和县育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共和县工业园区,目前主要销售红枸杞、黑枸杞、枸杞芽茶、枸杞蜂蜜、蕨麻等。该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3名,月工资3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3.6万元。
(9)青海香三江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公司总部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工业园区,公司现主营业务:牛羊收购、牛羊肉冷藏、加工、销售,牛羊养殖、育肥、屠宰,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生产及其预包装食品兼散包装食品批发零售,蔬菜种植、收购、储藏、销售,农副产品收购,对外贸易经营等。公司借助科技项目、扶贫贷款项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共兑现扶贫项目分红金额为237.376万元,获益贫困户1445户、4587人。该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2名,月工资3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3.6万元;
(10)青海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公司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团结南路27号,是集市场管理服务、牛羊屠宰项目、农畜产品开发、收购、加工、销售,土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和白酒、果酒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及宾馆酒店、商贸等为一体的企业。2014年9月29日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1年公司借助共和县扶贫开发局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556万元,成立“村企共建”牦牛养殖收购基地,扶持6村共1112户4208名贫困人口发展牦牛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年分红资金88.96万元,连续分红五年。2015年,公司实施了年产900吨有机枸杞精深产品加工项目,扶持带动40户1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枸杞种植及深加工产业,为贫困户按财政扶贫资金10%进行分红。该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2名,月工资3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3.6万元;
2.藏式服饰、首饰品、手工艺品类:
(1)赛钦服饰公司共和县分公司,成立于2015年1月,该公司是以设计、生产、经销为一体的纯手工民族服装企业,目前主要制作和销售藏式服饰、首饰等。该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5名,月工资33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3.96万元;
(2)海南州财福珍宝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位于恰卜恰镇城北新区海南州青年创业社区,目前主要制作和销售藏式服饰、首饰品。该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4名,月工资3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3.6万元;
(3)共和县玛尼多奔石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位于恰卜恰镇西台村下西台社,职工人数 50名,其中残疾职工13名,农村贫困群众29名。目前主要销售香包、坐垫、颈椎背枕、石雕经文、佛像。该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5名,月工资25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3万元;
(4)恰卜恰环城东路西台羊毛加工店,成立于2017年4月,位于恰卜恰镇环城东路,从事人员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人,主要销售羊毛被。该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展柜销售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3名,月工资2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2.4万元。
(二)冷鲜产品包装销售区。使用面积63.38㎡,定一楼西侧一间为冷鲜产品销售区。该区域为筛选出的合作社或企业提供优惠的仓储、冷链场所,将为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三)民族特色餐饮区。使用面积264.93㎡,定一楼东侧五间经营民族特色餐饮。计划将该区域承包给有意愿经营的承包户,收取相应承包费,承包费将全部量化分配到各乡镇,为各乡镇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极度困难的贫困户分红受益或投入到公益性岗位,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该区域可为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劳动收入。
二楼:
划分成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展示及体验店。使用面积共479.49㎡,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设立现场加工制作场所,进行产品制作加工及展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现场教学并实践,通过技能培训拓宽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渠道。
拟定以下3家公司入驻,提供产品加工与制作服务:
(一)赛钦服饰公司共和县分公司。使用面积112.14㎡,共有30名务工人员从事服饰加工,入驻扶贫产业园后拟带动1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同时学习并掌握服饰加工等手艺;
(二)共和绿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使用面积125.49㎡,共有20名务工人员从事生鲜同城配送业务,入驻扶贫产业园后拟带动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同时利用便捷的微信商城系统,销售本地合作社种植的生鲜农副产品,做到线上销售,线下配送的运营模式,从而带动本地合作社的种植热情,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收益。
(三)高原蓝宝石民族产品展销中心。使用面积241.69㎡,共和扶贫超市正在运营展示销售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原材料给扶贫企业合作社生产扶贫产品,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地就近长期稳定就业,助力共和县脱贫攻坚。
三楼:
划分成培训中心、办公区及手工艺品加工车间。使用面积共337.2㎡,将提供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初步拟定设立:
(一)两间多功能培训室共190.68㎡,根据每年制定的培训任务,不定期地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
(二)一间办公室51.18㎡,为园区日常办公事务提供场所;
(三)校服加工车间工车间95.34㎡,拟定一家校服加工扶贫车间进驻此区域,该扶贫车间是采用“政府+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在深度贫困村,由乡村两级负责提供场地集中培训就近就地就业。该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后通过加工车间预计吸收贫困劳动力50名,月工资3000元,每人每年可增收3.6万元。同时,给贫困户劳动力创造一个参加学习和服装加工技能培训的平台和场所。
三、产业园管理及效益
(一)管理模式。共和县扶贫开发局委托入驻到一楼的高原蓝宝石民族产品展销中心对产业园进行统一管理,由高原蓝宝石民族产品展销中心制定好相关管理制度,妥善管理园区内的国有资产,不得损害公共财产,不得侵占或破坏国有资产,确保园区内的资产不受损失,同时制定主流程、考核办法和退出机制。
(二)入驻模式。各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入驻扶贫产业园免房租一年,水、电、暖、网及物业等费用由管理方统一收缴,第二年按市场价收取租金的30%、第三年按市场价格的50%、第四年按市场价格的100%收费,一楼特此产业大厅免费(除民族特色餐饮区及冷鲜产品包装销售区收取租金外)。委托方吸纳专业合作社、企业及扶贫车间等入驻扶贫产业园前,需与县扶贫开发局协商,经扶贫开发局同意后方能吸纳入园,并将专业合作社、企业及扶贫车间等商家相关信息报县扶贫开发局备案。
(三)带动模式。委托方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要扶持本县带贫益贫的专业合作社、企业、共和扶贫超市、扶贫车间及承包户入园经营,招工必须优先考虑有打工意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同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优先聘用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劳动力,以此来保证贫困群众有长期稳定的收益,确保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效益。扶贫产业园建成并开始运营之后,将带动10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共同收益。
(四)效益分析。一是有利于充分挖掘我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弘扬、传承民族品牌,推动扶贫产业多元文化交流,逐步形成扶贫产业开发的亮点,促进我县扶贫产业品牌的发展,繁荣活跃当地市场经济,带动全县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契机,将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农牧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二是有利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当地特色产品发展,加大产品促销力度,提高产品经济收入,并按基地+合作社形式解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将我县扶贫产业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产业优势。三是从技能培训、务工、经商三个方面鼓励和引导剩余劳动力以从事其它的产业,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创收的渠道和机会,逐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