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政函〔2020〕号关于共和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查情况的函
州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对市(州)级、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青教督委办〔2020〕45号)文件要求及《州、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评价体系》,围绕评估内容和自身实际,对本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全面自查,现将共和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查情况随文上报。
共和县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3日
共和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查情况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对市(州)级、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青教督委办〔2020〕45号)文件要求及《州、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督导评价体系》,围绕评估内容和自身实际,对本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县,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海南州州府所在地,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全县辖7镇4乡、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有藏、汉、回、蒙古、撒拉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2.6%。
义务教育: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所(17所小学、2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18009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2362人,教学班级286个,平均班额43人。初中在校生5647人,教学班级112个,平均班额50人。全县核定教师编制1145名,现有教职工1145名。2019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90%,初中毛入学率110.8%,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6.65%,初中升学率为98.40%。
学前教育:共开办幼儿园73所,按办园性质分:建有公办幼儿园2所,公建民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4所,小学附设幼儿园(班)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0所,村级幼儿园49所。全县现有适龄幼儿5914名,实际在园幼儿5949名(含外来人口幼儿),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园率为76%、87%和100%。配备教职工592名(除16名在编在册教师,其余均为临聘教师),其中专任教师357名、保育员91名、炊事员92名、保安29名,其他人员23名。
特殊教育:全县现有民族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2名,在校学生140名(其中:特校在校11名,中小学随班就读72名,送教上门57名),校外残疾儿童145名,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6.15%。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强化学校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坚持党建引领,确保优先发展。一是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坚持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评估考核制度。每年听取各中小学校党支部书记述职,并将中小学党建工作纳入全县教育系统学校考核内容。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督促各中小学加强党建工作力量,配齐配强党建工作队伍,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明显提升。二是认真落实党组主体责任。督促教育局党组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定期向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三是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责任。督促教育局与各学校签订责任书,明确分工及责任。四是通过抓学习、抓思想、抓作风,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员队伍建设,选派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水平。
(二)保障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政策,普及学前三年免费教育5947名,义务教育17629名,覆盖率达100%。截至目前,共落实各类教育奖补资金 7084.87万元,惠及中小学生17629名、在园幼儿5947名(其中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2086.0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2090.53万元、学前三年免费教育补助资金356.82万元、村级幼儿园公用经费17.15万元、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384.52万元、三江源义务教育经费352.58万元、三江源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费114.86万元、三江源学前教育公用经费227.5万元、三江源学前教育生活费341.25万元, 本子款95万元、4050安保工资471万元、超课时费16.44万元)。二是为234名年满60周岁原民办、代课教师发放补助58.0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29.15万元,县级财政承担28.87万元;三是2019—2020年我县统筹资金,共实施教育项目18个,总建筑面积48013平方米,总投资13554万元。其中续建项目1个:共和县城北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二期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2260平方米,总投资3212万元。新建项目17个:2019年第二批学前教育扩大资源建设项目3个(塘格木镇华塘村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289平方米,总投资141万元;塘格木镇智德村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289平方米,总投资141万元;江西沟镇元者村第二幼儿园改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234平方米,总投资121万元)。义务教育改薄能力提升项目5个:塘格木镇英德尔民族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总投资742万元;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总投资437万元。沙珠玉乡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290平方米,总投资361万元;铁盖乡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总投资322万元;塘格木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140万元。2020年第一批学前教育扩大资源建设项目1个:共和县恰卜恰镇香卡幼儿园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156平方米,总投资1017万元。2020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8个:石乃亥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3570平方米;切吉乡民族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3570平方米;廿地乡民族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投资236万元,总建筑面积845平方米;铁盖乡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投资440万元,总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塘格木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投资280万元,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共和县中学建设项目,总投资518万元,总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湖东种羊场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总投资446万元,总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共和县高级中学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四是2019年依托改薄项目投入38.1881万元为部分学校更新课桌凳1769套,投入270.2324万元为湖东种羊场学校等学校增添了机器人活动室、科学实验室、综合实践室、图书、体音美等教学仪器设备,为顺应中考综合改革,投入22.3888万元为共和县中学、共和县民族中学和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学校填补理化生实验仪器11700余件。2019年,依托项目投入资金97.6万元为全县新增“班班通”一体机50台,通过购买、社会捐赠等形式新增教师用计算机88台,投入6.9万元为一所新建学校建成校园网,全县21所中小学全部实现互联网光纤接入,根据学校规模互联网带宽最小的是100兆接入,最大的200兆接入,实现了100%学校接入互联网、网络带宽不低于100M的“双百”目标。并且已经全部实现“三通两平台”中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覆盖率均为100%。同时依托改薄项目建成共和县中小学教育城域网,为所有学校配备了核心交换、防火墙、行为管理等网络安全设备,规范了各校校园网,所有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局域网,全面实现集中网络管控和行为管理,校际间全部实现互联互通。
(三)创新管理方式,打造平安校园。一是各学校按照“全面排查、重点治理、不留死角、责任到人”的原则,定期组织人员深入排查餐饮卫生、校舍建筑、楼梯通道、消防器材、体育设施、学生宿舍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建立排查化解台账,逐一进行整改落实,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努力把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严格实行门卫询查和登记制度,限制外来人员随意出入校园,严禁任何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品人员进入校园,切实保障师生人身及学校财产安全。三是不定期组织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化局、团县委、县城管局、县交警队、县消防队、县司法局、县卫健局等部门开展“一季一查”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加大对校园周边餐饮、文化娱乐、图书音像等经营性场所的检查整治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四是先后制定印发了《共和县教育系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方案》《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督查的通知》《关于在维稳工作中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联系学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校长为本校维稳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为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五是各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电话家访、登门家访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思想状况等情况反馈给家长。六是各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墙报、校报等方式,开辟安全稳定教育专栏,并结合各自实际,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安全稳定宣传教育活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一是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为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示范作用的创新型骨干教师,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定《共和县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定及奖励办法》,每学年评定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235名和学科带头人13名,县财政分别按1200元和2400元发放工作津贴。二是充分保障教师权益。依法落实教师待遇,为乡镇学校教师按照区域条件差别,分别以每人每月525元和375元的标准落实了我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待遇,进一步带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三是落实教师培训及交流轮岗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级和省级“国培计划”培训学习指标要求,足额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活动,并建立外出培训学习教师培训档案。2019年共完成各级各类教师培训1302人次,其中“国培计划”38人、省级培训267人、州级培训127人、县级培训870人。另外,针对我县薄弱学科,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教师培训项目,组织开展了全县中小学专兼职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专项技能提升培训,共有120名中小学体音美专兼职教师参加了培训,对加强全县中小学体育、美育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各学校不断加强校本培训工作,通过以师带徒、新老结对、岗位训练、自我提升等方式,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严格实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交流机制,并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积极选派县城学校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到农牧区乡镇学校任职任教,不断提高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四是结合我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在教育局架设了核心交换、防火墙、行为管理等网络安全设备,各校网络出口都通过教育局网关,有效补齐了学校网络安全短板。按节点开展“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2019年一线教师注册981名,注册率为100%,参与率91.3%,晒课339件,晒课率43%;40件作品荣获县级表彰,17件作品荣获州级表彰,7件作品荣获省级表彰,此活动已经成为评价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快速发展,全县981名教师通过青海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了网上空间,教师注册率为100%,空间开通率100%。截至目前我县教师上传资源81764件,下载资源61001件,待审核资源36889件,稳居全省首位。
(五)强化教育督导,狠抓教学质量。一是着力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保障。每年将5万元教育督导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聘请了31名专兼职督学,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督学。同时,制定了共和县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制度,将全县划分为四个督学责任区,全面启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二是不断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县、乡两级均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时限等。实行“每日通报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对“核减”与“劝返”工作情况进行日汇报,确保了“控辍保学”工作及时掌握、有力推进。同时,各学校根据返校生实际情况,对辍学时间不长、有一定文化的辍学学生安排插班就读;对从未入学的学生采取集中办班的方式,妥善安置劝返学生的学习生活。自2018年5月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控辍保学工作推进会,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教育局、督导室有关人员多次深入各村社进行入户、入寺动员劝返工作,确保流失学生按时返校就读。各学校以“五个到位”(即劝返学生到位、教师教材到位、桌椅床位到位、着装校服到位、帮扶措施到位)做好劝返生留得住,学得好。截至目前,依据教育APP系统显示义务教育阶段报到注册率为100%;七周岁库入学率为100%;扶贫库入学为100%;学籍库入学率为100%;户籍库入学率为100%。三是2019年5月底,全国“控辍保学暨农村学校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县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学校召开,教育部陈部长肯定了我县的控辍保学工作中劝返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方面的主要做法以及在领导重视克坚攻难,资料建设等方面给与了高度评价。四是全力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权利。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机制,按照建档立卡户制定“一家一案、一生一案”扶贫方案,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积极落实教育扶贫惠民政策,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做好义务教育保障工作。五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固树立“质量兴教”的意识,加强校际交流,充分发挥各学校资源优势、师资优势和教科研优势,实现平等、互助、共享的均衡发展局面,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别。
(六)统筹协调发展,确保教育公平。一是我县始终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全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基本标准。2019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八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47,初中0.32,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教书育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二是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以推进民族教育转型提质工程为抓手,我县积极引导双语教学由“重文轻理”向加强理科文理并重转型,由“重普轻职”向注重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转型。 2019年,全县升入普通高中学校学生1499 名,入学率为76.5%;升入中职学生453名,入学率为96%,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了96.38%。同时,突出教育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核心意识,充分结合实际,鼓励和支持民族学校数理化等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选派各中小学民族教师赴省内、省外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交流,有力促进了民族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着力办好特殊教育。为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投资380万元,在县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原特教班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教学生活为一体的特教楼。同时,学校还开设了语文、数学、语言训练、手工制作、思想品德、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在教材选用与课程设置上与省特校保持一致。此外,我县对适龄三类残疾少年儿童,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特殊教育学校入学等方式,进行授课教学,切实保障了所有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权利。四是建立了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个为主”政策,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义务教育管理,全部实行免费入学,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教育。
(七)加强学前教育,实现标准园所。近年来,我县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根据学前教育发展实际,拟定工作计划、提出工作总体要求、目标任务,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对各幼儿园园务管理、保教管理、安全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对于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并完善了幼儿园规章制度,规范了幼儿园管理工作和办园行为。三是加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9年培训人次共计830人,其中国家级培训102人、省级培训152人(其中骨干教师培训6人、学前教育推广普通话培训146人)、州级培训199人、县级培训377人。四是加强督促各幼儿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严格执行国家幼儿教育课程设置,倡导“游戏化”保教方式,杜绝“小学化”倾向。五是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大赛、送教下乡等活动和“小学化”专项治理、园本教研检查指导等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和家长准确把握学前教育发展方向,为依法保教、科学保教开创了有效途径,有效提高保教质量。六是依据《青海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试行)》《青海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通报,统一印发了38所二类幼儿园和15所三类幼儿园等级证书,向州教育局上报了1所省级示范园、9所州级示范园和4所一类幼儿园等级评审报告,待上级教育部门复评后确定幼儿园等级。七是依据《青海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青海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试行)》及《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系统》的要求,自6月初起,对2019年接受幼儿园办园行为县级督评的24所幼儿园进行了实地督导评估工作。期间,迎接了省级教育专家组对我县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开展情况的专项督查,通过抽查部分幼儿园,专家组对我县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给予肯定。目前,今年县级督评24所幼儿园基本达到了省定要求,园级自评完成率为100%,县级实地督评达100%。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教育工作与国家和省、州的政府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其子女就学存在不稳定性,影响了我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二是音、体、美、科学等专业教师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此次核查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履行职责力度,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主动作为。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强化“控辍保学”力度,巩固工作成果。认真实行“三层两线”承包责任制。即: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村民,教育局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不断细化考核内容,优化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督查,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抓好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教改研讨等活动,不断完善城乡教师帮教服务制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引进专业人才,认真落实教师各项待遇,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