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结硕果 乡村振兴展新颜
共和铁盖乡露天蔬菜基地绿意盎然,贵德常牧镇的生态鹅养殖基地里清脆的鹅叫声不绝于耳,新街乡的千亩蒜苗迎来丰收……近年来,海南州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各具特色的高原产业,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铁盖乡:高原蔬菜铺就绿色致富路

位于共和盆地的铁盖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为露天蔬菜种植提供了天然优势。基地里,甘蓝、西兰花等耐寒作物长势喜人,菜畦整齐延伸,绿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完全依靠自然光照和雨水灌溉的蔬菜,以口感脆嫩、营养丰富而备受市场青睐。
下合乐寺村委会副主任李啟祥介绍说,自一期项目建成以来,基地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费123.59万元,吸纳本地劳动力60余人次,发放工资65万元。2024年,基地通过品种优化,确定以生菜、荷兰豆、西蓝花等为主力品种,年产蔬菜3000余吨,外销西安、宁夏等地,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近年来,随着铁盖乡蔬菜产业的发展,共和县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投入资金完善基地基础设施,修建了灌溉渠道和田间道路,进一步推动了蔬菜种植基地的发展,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这片高原上的绿色产业正在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常牧镇:“幸福鹅”孵出集体经济新模式

走进常牧镇源野绿色生态鹅养殖育雏示范基地,宽敞的鹅栏内一群群健壮的种鹅正在争相觅食水。村民崔文强高兴地说:“自从这个养殖场成立以后,我不用去外面打工,一个月能挣3500元,这样下来,既能照顾到家庭,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该项目整合乡村振兴帮扶资金350万元,共建成高标准化日光大拱棚3座、饲料储藏室1座,占地面积28亩。目前,基地已形成规模化养殖,年出栏肉鹅40余万只,培育鹅苗20余万只,年产鹅蛋6.5万斤,年收入突破400万元。
常牧镇色尔加村驻村第一书记乜刚说:“绿色生态鹅养殖基地吸纳就近群众务工,每年为村里创收15万元,给53户脱贫户带来收益36万元。”基地负责人王永辉表示,下一步将扩建2160平方米养殖棚2栋,600平方米育雏棚1栋,以及消毒、防疫、冷链等养殖配套设施,力争将规模扩大到年出栏肉鹅80余万只。
近年来,常牧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立足生态、突出特色,依托资源、打破村域限制,推动人才、资源、产业、群众收益共享共融。该镇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新推出“五营”模式,以“党支部+企业+项目+农户”模式,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提质整合,村党组织政治与服务功能双增强。
新街乡:蒜苗产业“绿”了田野富了民

时下正值丰收季节,贵德县新街乡的千亩蒜苗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田间地头,翠绿的蒜苗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捆扎、搬运,一辆辆等待装货的卡车排成长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种了170亩蒜苗,在政府的扶持下扩大了种植规模。”新街乡鱼山村种植大户李庭文一边指挥工人装车,一边高兴地算着收入账,“今年蒜苗行情好,价格达到每斤2.9元,比去年涨了20%。现在已经出售了40%,老板都是直接到地头收购。如果全部售出,预计收入能达到170多万元。”
新街乡地处脑山地区,凭借冷凉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为蒜苗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出产的蒜苗以秆粗、质嫩、品质好、耐储存而著称,深受省内外客商青睐。
来自兰州的收购商王建鹏已经是这里的“老主顾”:“我每年都来新街乡收购蒜苗,这里的蒜苗品质好,在兰州加工后销往南昌、赣州、上海等地,市场需求很大。”
据了解,今年新街回族乡蒜苗种植面积达1700余亩,预计总产量850万公斤。在蒜苗采收期,每日可吸纳务工人员150人次,人均务工收入5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村民贾成元夫妇一边熟练地捆扎蒜苗,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夫妻俩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庭,两个人每天还能挣200元,半年下来能收入1.5万元到2万元。”
近年来,新街乡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将特色高原夏菜种植作为强村富民的重点产业。通过推行“大手拉小手”“大户带小户”模式,打造“一主七辅”产业格局,不断推进蔬菜产业培优提质创牌,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有力促进了群众就地就业和持续增收。
从铁盖乡的“菜篮子”到常牧镇的“鹅圈子”,再到新街乡的“蒜苗子”,海南州立足地域特色,精准施策,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这些特色产业不仅绿了山川、美了乡村,更富了百姓,让群众在家门口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产业饭”。
如今,行走在海南州的乡间田野,随处可见产业兴旺、百姓安居的生动场景,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片高原沃野上徐徐展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