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青海共和沙珠玉:从“风沙口袋”到“高原绿洲”的六十年绿色长征

来源: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28 09:00:06 浏览次数: 【字体:
图片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沙珠玉乡纵横交错的防护林带上。杨树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田间已有农人开始一天的劳作。这幅绿意盎然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六十多年前,这里曾是青海省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每年有近两个月刮着八级以上大风,沙丘以每年3-20米的速度吞噬着草场和农田。

图片


“小时候,爷爷总是带着我去巡林。”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赵雪彬站在一片葱郁的樟子松林前,深情地抚摸着粗糙的树干,“他检查每棵树的长势时,眼神就像在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时我不理解,现在才明白,这些树确实是治沙人的孩子。”赵雪彬一家三代人见证了沙珠玉的生态蜕变:1958年,他的祖父作为第一批建设者来到沙珠玉时,这里还是一片茫茫流沙;1979年,父亲接过治沙接力棒,开始大规模建设农田林网;1997年,赵雪彬从学校毕业,毅然回到这片祖辈奋斗的土地。

图片

在沙珠玉治沙历史展览馆里,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曾经的艰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沙珠玉,放眼望去尽是连绵沙丘,村民房屋常被流沙掩埋,人们不得不从窗户爬出去清理沙子。1971年,一场大风将一截一米多长的烟囱吹倒,砸穿屋顶落入厨房,险些酿成惨剧。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第一代治沙人没有退缩。1956年,省委、省政府将塔拉滩地区防沙治沙工作纳入视野,农林专家以沙珠玉为据点,开启了青海省防沙治沙的漫漫征程。

图片

“我们已收集保存了花棒、柽柳、梭梭等沙生植物110种152份,沙生植物种子18种23份。”在海南州青藏高原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技术员范文秀轻轻托起一株嫩绿的梭梭苗向记者介绍,“这些看似脆弱的幼苗,蕴含着抵御风沙的强大基因。我们通过筛选抗寒抗旱品种,为‘三北’工程提供适生树种。”这个我国第一个高寒荒漠区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今年已培育沙生植物苗木80万株,成为高寒荒漠区治沙造林的重要保障。

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旦巴仁青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21年以来,全州累计完成营造林300.5万亩,退化草原修复951万亩,荒漠化治理35.98万亩。“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治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旦巴仁青说,“全州林草项目带动农牧民就业1.28万人次,实现增收1.41亿元。”他特别提到创新推行的“光伏+治沙”模式:在塔拉滩建成全球首个千万千瓦级光伏治沙示范基地,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养殖”的发展模式,使光伏园区内风速降低50%,植被盖度从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

旦巴仁青表示,海南州将继续完善“党委统揽、政府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治沙成果,让绿色成为高原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通过持续实施荒漠化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贡献力量。

图片

夕阳西下,赵雪彬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林带感慨道:“现在最难的是找不到一块流动沙丘给孩子们演示当年的沙害。但这就是几代治沙人最欣慰的成绩单——让后代永远不必再经历风沙之苦。”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沙珠玉用六十年的坚守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在这片曾经荒漠化的土地上,一代代治沙人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的不只是葱郁的林带,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