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科学确定“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我县将继续围绕“一圈两湖三城”发展思路,以编制完成的各项规划为引领,通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等渠道,着力探索多元投入方式,重点从以下方面促进全县旅游业提档升级。
构建“一圈两湖三城”旅游业发展布局。一圈,即围绕“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夏拉草原—恰卜恰—龙羊峡”经典旅游环线,加快各节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将一圈内分散的旅游景点“串珠成线”,实现县内旅游环线、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向关联性、整体性、多样化发展。两湖,即以青海湖、龙羊湖为轴心,依托壮丽的水体景观,做足“水”文章,在青海湖沿线重点打造倒淌河高原第一藏城、莫热迪娃、石头城、班禅敖博祭海台、万米经幡长廊、江西沟区域内开发打造本土特色的民族演艺厅等乡村旅游景点,建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牵引性和带动性的旅游景点;龙羊湖景区开发体育休闲、观光体验、特色餐饮、温泉疗养、水上运动、沙漠越野等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业业态,努力打造龙羊湖区共和沿黄体育休闲升级版。三城,即突出抓好恰卜恰镇、龙羊峡镇和倒淌河镇建设,围绕把恰卜恰建设成青藏线上的文旅名镇、风情名镇,申报创建A级景区,完善旅游业六要素,努力把恰卜恰打造成县域旅游服务和集散中心;围绕建设龙羊峡高原生态休闲旅游区,加快龙羊峡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力争把龙羊湖打造成沿黄特色旅游目的地;围绕倒淌河打造高原第一藏城,结合“美丽城镇”建设,挖掘开发环湖历史、文化、区位等方面优势,做足藏文化这一文章,努力把倒淌河建成藏区精品旅游名镇。通过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实现全县旅游业由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变。
打造两大核心王牌景区。龙羊湖景区,依托库区水域、黄河大峡谷、龙羊湖沿岸西部沙漠、曲沟温泉、当家寺历史遗迹等特色人文自然资源,以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和工业文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规划,抓好土林景区地质公园、东大山景区、高原生态渔庄、黄河水利主题公园、黄河大峡谷、温泉度假休闲区、龙羊湖自行车运动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争取“十三五”期间将龙羊峡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特色突出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倒淌河藏城景区,依托文成公主进藏、藏汉千里和缘历史背景,立足青藏高原第一镇、青南藏区东门户以及青海湖旅游必经地的区位优势,融合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争取启动景区藏文化博物馆、茶马互市商业街等项目建设,重点建设高规格酒店、城市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民俗风情一条街等建筑和设施,突出民族特色、生活体验、文化传播等旅游内涵,着力把倒淌河藏城打造成为省内外游客青海湖旅游的第一驿站和首选目的地。
壮大两湖沿线乡村旅游业规模。优先发展环湖乡村旅游。按照“一主二辅三节点”的布局,加快编制专项规划,结合环青海湖公路沿线停车场与服务区和环湖自行车道建设,争取在“十三五”初完成莫热迪娃、黑马河祭海台及沿线46个旅游精品接待点的建设运营以及石乃亥乡境内石头城景区前期开发工作。实行严格的准入、运行、升级和退出等监管机制,引导群众规范开展餐饮、酒店、农(牧)家乐、帐房宾馆、骑马照相、油菜花照相、工艺品销售、自行车租赁等旅游活动,改变环湖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小、乱、散”的现状,提升环湖地区乡村旅游业品质。加快龙羊湖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加强与龙羊湖景区的协调联动,引导龙羊峡、铁盖两乡镇群众利用现有住房、果园、林地等要素,合理承接延生龙羊峡景区旅游链条,实施通水、通电、通路,改水、改厕、改灶,净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果品采摘、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一条龙为主的高标准农家乐和农家宾馆,鼓励群众大力发展民俗体验、休闲养生等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业发展内涵,把龙羊湖景区周边村社建设成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发展五大“旅游+”产业。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宗教文化、民风民俗,以仰华寺遗址、“和缘”唐卡和近期先后出土的千年古生物化石为载体,倾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片,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进藏为背景,精心创作一批特色风情歌舞节目,组建民歌演唱、民族弹唱、歌舞汇演、服饰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等一批民间文艺表演团队,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共和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情、丰富的民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体育产业,依托共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精心推出射箭、赛马、祭海、徒步游、自驾游、沙滩摩托、千人锅庄、游湖垂钓、沙漠汽车(自行车)越野赛等一系列体育娱乐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地参与、体验当地的各类特色活动。旅游+光伏产业,借助共和光伏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完善、龙羊峡工业建设氛围浓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将共和光伏园区、龙羊大坝等打造成为旅游环线上的靓丽风景线。旅游+养生产业,充分利用共和县恰卜恰镇、龙羊峡镇温泉资源丰富且品质高、易开发的后发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布局建设3-4个温泉疗养度假点,重点抓好总投资约1亿元的龙羊峡休闲养老中心建设项目,全力打造冬季养生疗养目的地,填补“冬季旅游”空白,推动四季旅游均衡发展。旅游+商品产业,突出“绿色、生态、天然、有机”的理念,开发地方风味餐饮产品,例如奶制品、青稞饼、三文鱼和风味独特的新鲜牦牛肉、藏羊肉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农畜产品,以及唐卡、青石砚台、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等旅游商品,探索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拳头产品,丰富旅游发展内涵。
落实一揽子旅游行业管理措施。健全旅游行业协会,成立农牧家乐、住宿、旅游产品等行业分会,完善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旅游协会行业自律作用。狠抓旅游秩序管理,对各旅游景区景点酒店、宾馆、接待点、农牧家乐、餐饮店和旅游服务人员从收费价格、语言行为、服务态度、环境卫生、礼仪着装、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形成文明经营、有序竞争的服务环境。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点从业人员经营管理、文化讲解、民俗礼仪、文艺表演、民间技艺、电脑应用、烹饪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扶持、培养、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和酒店宾馆服务、景区景点解说、导服、乡村旅游从业者等旅游人才,倾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旅游团队。强化旅游环境整治,坚持严字当头、重拳治理,坚决遏制“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象,集中规范整治国道沿线大型广告牌滥设行为,与湖管局全力推进151景区周边商户的拆迁及安置,坚决遏制旅游行业粗放经营、非法经营、粗制滥造等现象,确保景区环境有大的改观,树立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形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