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用好驻村干部“五大锦囊”全力绘就乡村振兴绚丽画卷
来源:0 发布时间:2022-09-21 00:00:00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近年来,共和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动员组织百名驻村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发挥职能,切实做好驻村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有效促进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绽放芳华。
锦囊一:坚持“精选派”,入乡驻村全覆盖。合理设置驻村干部年龄结构,确保选得优、下得去、干得好。调整充实乡村振兴“双组长”责任制,建立“县乡一体”责任体系,11名县级党员干部下沉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31名县级干部分别联系2至4个村,指导督促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推进工作落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委《关于认真做好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通知》,向43个重点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选派130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56个非贫困村选派驻村指导员112名,实现县级领导下沉、驻村干部选派、联点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

锦囊二:褪去“书生气”,乡音俚语强宣传。紧紧围绕驻村干部初入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加强联系跟进,引导驻村干部褪去“书卷气”,多带“泥土香”。百名驻村干部积极围绕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综治维稳和农牧业发展等工作,把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结合起来,用方言、藏汉双语等乡音俚语将党的创新理论以群众化语言带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50余场次,发放宣讲资料包300个,开展小型集中宣讲120余场次、入户宣讲150余次、参与群众达9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悬挂横幅70余条,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宣讲信息200余条。

锦囊三:克服“走读风”,躬身村社求实干。加强驻村干部思想教育,深入开展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工作,牢牢牵住理想信念这个“牛鼻子”。认真落实《青海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采取州县分级集中轮训方式,完成新选派驻村干部3期专题培训班,各驻村干部履职尽责能力水平得以提升。加强驻村干部在岗情况督查,适时开展督查50余次,下发《提醒函》3份,切实强化驻村干部管理。坚决克服“走读式”帮扶,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驻村指导员工作在一线、生活在一线、奋战在一线,成为村民的“知心人”,村级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锦囊四:祛除“恐慌症”,脚踏实地办实事。全体驻村干部常怀“懂农牧、爱农牧区、爱农牧民”的群众意识,争做“实干家”,坚决杜绝“急功近利出成果、盲目上马新项目”的功利主义,全力摆脱“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的浮躁心理。坚持先学深悟透、后敢作敢为,经常入户走访察民情、汇民智,切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全力办好基础设施建设、疫情防控、春耕备播、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各方面民生实事500余件、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积极落实驻村干部容错纠错和激励机制,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真正让驻村干部放下包袱、鼓足干劲、深耕“责任田”,全面提振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锦囊五:当好“领头雁”,接续奋斗奔小康。强化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乡村发展思路,带头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弘扬文明新风,修订完善全县99个村、18个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务公开公平公正以及乡风文明、生态保护等工作推进有力。深化“支部+企业+合作社+牧户”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种养结合主导产业以及冷水鱼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特一业”产业格局初具雏形,龙羊峡镇后菊花村九曲里露营基地、倒淌河镇次汗达哇村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江西沟镇莫热村扶贫产业园等16个乡村旅游发展型、12个特色种养培育型、44个物业租赁收益型、3个生产加工创收型、40个光伏扶贫带动型村集体经济茂如春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