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突出“三个坚持”构建防灾减灾新格局
来源:0 发布时间:2023-04-24 00:00:00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2022年以来,共和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细做实防灾减灾各项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保障。
坚持协同高效,建立防灾救灾责任体系。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机制,实行11名县级领导联系乡镇、22名乡镇领导联系村社、312名村社干部联系到户的责任对接机制,一级督办一级、层层压实责任,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打通应急指挥“最先一公里”和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气象、水利、交通、应急、自然资源、农牧等部门之间的合作,联合开展会商研判68次,强化山洪、地质灾害、火险形势监测预警,最大限度争取工作主动权。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协同防范联防联控工作,与兴海、贵南、天峻、湟源等毗邻县签订《共和县边际区域突发事件应急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协议书》,切实提升应急防灾减灾和救援协同配合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提高自然灾害预警水平。全面认清极端气候背景下的灾害风险、致灾原因和灾害特点,从最坏处打算,从细微处着手,全方位做足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强化风险源头管理,修订完善“1+38+83”(1个总体预案、38个县级专项预案、83个部门预案)县级预案管理体系,有效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上下协调”的应急救援格局。恰卜恰镇、龙羊峡镇、铁盖乡等3个自然灾害易发乡镇,根据灾害成因和特点,提前编制灾害风险图,划定应急避险路线,确保发生灾情及时避险、有效处置。加强边远牧区和人员密集区灾害信息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统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建立直达县乡村的“叫醒”“叫应”机制,配备县乡村卫星电话26部,县“叫应”乡镇65余次,乡镇“叫应”村级260余次,确保灾害信息及时到村到户到人。全力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印发《共和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及工作实施细则,组织县、乡等41个部门召开普查培训会,聘请第三方业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累计清查、调查各类承灾体12.8万条,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用心用情,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推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为契机,综合运用报、屏、网、微、端和“共和新媒”“共和应急”等新媒体平台,转发地质灾害、洪水、山洪等自救互救避险宣传知识8类,各种防御常识、降雨预警信息110余条,引导全社会增强防灾自救意识,营造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积极创建“1+4”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和“五位一体”应急储备体系,与3家大型超市签订物资储备协议,与第三方签订劳务、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运输、应急机械设备调配等协议,健全完善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持续开展受灾困难群众灾后应急救助和过渡期救助,严格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步骤确定救助对象,通过“一卡通”方式,累计发放救助资金省级256.06万元、州级21.71万元,发放县级救助物资面粉11.74万斤、青油1.6万斤、棉衣裤500套、棉大衣450套。广泛开展农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参保意识,全面推动政策性农牧业保险政策落地落实,农作物受损理赔2208.4万元,牲畜死亡理赔4278.7万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