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开拓草原畜牧业发展新路径
来源:0 发布时间:2023-06-19 00:00:00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近年来,共和县以创建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为抓手,坚持草与畜“绿色循环”发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产品知名度持续提升、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踏上生态美、牛羊肥、群众富的发展新路径。

养草“畜”锐,生态建设蹄疾步稳。坚持把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抢抓先机、主动作为,于2022年4月成功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同年10月,经省农业农村厅批准,正式启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建设。践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生态畜牧业发展理念,科学划定禁牧区995万亩、草畜平衡区833万亩,实施粮改饲6.8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37.2万亩,聘用草场管护员2031人,不断筑牢草原生态安全屏障。树立“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牲畜周转”思路,深化“两年三胎”繁育模式,推行“7+5”养殖模式(即暖季草原7个月放牧+冷季草原5个月舍饲半舍饲),牛羊出栏率不断提高,自然放牧时间有效缩短,大大减轻天然草场载畜压力。坚持“种草养畜、粮饲兼顾、农牧结合、保护生态”原则,大力推进牛羊生产、合作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和服务保障“六个”转型升级,推动实现草原保护、畜牧发展、牧民增收“多赢”。
“畜”势勃发,产业发展行稳致远。强化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名首席专家获得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加强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引进,引入科技专家人才6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人,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处,推广养殖品种20多个,牲畜良种率达到75%。深化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建成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个、牦牛良种繁育基地4处、藏羊良种繁育基地6处,全县绿色有机牛羊养殖比例达饲养总量的55%。坚持“增草、保畜、提质、强链”为路径,加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推动形成“生产+加工+冷链+物流+营销”五位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实施“品牌强牧”战略,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产业“供产销”一体融合发展,注册农畜产品商标32个,认证牦牛藏羊等特色产品14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推动特色农畜产品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接“畜”发力,兴牧增收普惠基层。积极畅通农畜产品供销县内外“双循环”渠道,通过开展推介会、展销会以及开设专卖店、网络销售等多渠道,推介牛羊肉、青稞酒、菜籽油等特色产品60余种,完成交易销售额2.8亿元。创新“企业—合作社”“企业—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规范饲草、牛羊、奶源、牲畜粪污等订单收购,采用按股分红、按劳分配等收入分配方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体。密切关注畜牧业生产安全,落实防灾减灾和应急措施,确保牛羊安全过冬、牧民稳步增收。截至目前,全县牛羊出栏3.05万头(只),出栏率7.45%头,存栏牛羊271.17万头(只)。加强牲畜防疫和牧业保险理赔,调运各类动物疫苗1316.4万毫升(头份),接种996.56万头次,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藏羊、牦牛投保35万头(只)。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