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共和快报>详细内容

倾力服务保障 激发援青动能——共和县扎实做好对口援青干部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来源:共和先锋 发布时间:2025-09-09 09:20:54 浏览次数: 【字体:

做好对口援青干部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事关援青工作大局,事关共和县长远发展。近期,随着新一批对口援青干部人才轮换到位,共和县坚决扛起主体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倾心倾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确保援青干部人才身安心安、全心投入,在对口支援的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共和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新格局。始终把做好服务保障是发挥援青干部人才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及时调整优化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县级领导“一对一”联系援青干部人才制度,每位县级领导定向联系1名援青干部人才,定期谈心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困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服务保障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累计召开会议5次,解决各类问题20余项。二是完善协调机制,确保无缝对接。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教育、卫健、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服务保障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共和县“组团式”援青工作要点清单》,细化任务32项,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在新一批干部人才到位前,提前与派出方沟通对接,精准掌握人员信息及需求,制定详尽的接待安置方案,实现“人到即安”。三是强化政策保障,营造暖心环境。严格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援青干部人才待遇保障的各项政策,确保津贴补贴、地区差别补助、休假探亲、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在办公条件、交通出行、医疗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加人性化的支持,落实20余万元作为援青工作经费和服务保障资金,确保有钱办事、有力推进。

二、突出精细精准,打造安心安业的生活新环境。坚持服务至上、用心用情,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发力,努力为援青干部人才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消除后顾之忧。一是安居工程落实到位。将援青干部人才住房保障作为首要任务,投入资金20余万元,按照“设施齐全、拎包入住”的标准,统一配备家具、家电、厨卫用具、冬季取暖设备以及必要的防缺氧设施,确保居住舒适安全。针对高原特殊气候环境,为每套住房配备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配套建立“管家式”服务模式,指定专人负责公寓日常管理服务,及时响应各类需求。二是健康保障坚强有力。建立援青干部人才健康档案,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指定县中医院为定点医院,提供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取药、优先住院的“五优先”服务,每年组织一次全面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状况跟踪机制。细致配备必要的应急药品和氧气设备,为新到的8名干部人才发放健康包,细致讲解高原地区生活注意事项。三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帮助援青干部人才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当地,组织安排援青干部参加民族文化体验、节日联谊、体育比赛、主题观影等活动10余场次,相继组织援青干部人才参观共和县塔拉滩光伏产业园、沙珠玉治沙防沙历史展览馆等文化遗址、自然景观,深入了解共和县特色文化,鼓励援青干部人才学习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三、搭建干事平台,拓展发挥才能的工作新空间。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理念,不仅生活上关心,更注重工作上支持,为援青干部人才搭建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一是科学安排岗位,确保人岗相适。根据援青干部人才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和特长优势,结合共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充分听取本人意愿,将其安排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关键岗位上。目前,8名援青干部人才均在县级重要部门或重大项目一线担任实职,分管具体工作,有职有权有责,确保深度参与决策和落实,真正融入当地发展事业。充分发挥援青干部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安排20名本地年轻干部作为工作助手,既推动了工作,又培养了本地人才。二是放手大胆使用,支持履职尽责。充分信任、坚决支持援青干部人才开展工作,鼓励他们将在发达地区积累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优良作风带到共和,对于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创新性思路,认真研究采纳;对于牵头推进的重点项目和改革举措,在政策、资金、人员上予以倾斜保障。目前,医疗“组团式”援青人才已引入新技术、新方法29项,有效推动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提质增效。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要政策制定、重大项目谋划等都充分听取援青干部人才的意见建议。支持援青干部人才在分管领域大胆改革创新,为其开展工作创造宽松环境。三是强化资源链接,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为援青干部人才对接派出单位及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他们当好“联络员”“宣传员”,积极牵线搭桥,促进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和人才交流。目前,通过援青干部人才渠道,成功引进项目54个、意向投资额1.89亿元,促成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6对,组织本地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赴外培训34人次,协助销售农畜牧产品1346.92万元。

四、注重严管厚爱,激发持续奋斗的内生新动力。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激励与约束结合,努力营造既严格要求又宽松和谐的氛围,最大限度激发援青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的持久热情。一是健全管理制度,促进规范履职。将援青干部人才纳入本地干部管理体系一体谋划、一体管理,严格执行请销假、工作汇报、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建立由组织部门、接收单位、派出单位共同参与的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定期了解现实表现,考核结果及时反馈派出单位。建立述职制度,要求援青干部人才报告年度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表彰激励,增强荣誉获得感。对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援青干部人才,及时予以表彰奖励,积极推荐其参与各级各类评优评先。充分利用县内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援青干部人才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讲好援青故事,营造尊重、关心、支持援青干部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在第五批援青干部中,有4名援青干部人才获得省级表彰,为新到援青干部人才树立了良好榜样。三是注重情感交融,凝聚团队合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性开展走访慰问,逢年过节必到驻地看望,生病住院必去探视,促进援青干部人才与本地干部的深度融合。接收单位党组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思想上引导、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做到真情关怀,组织本地干部与援青干部人才结成“互助对子”,互学互帮,共同进步。通过一系列暖心举措,让援青干部人才深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共和干部群众的深情厚谊,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和团队凝聚力,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共和县发展实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