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组团”发力,“医”路生花
近年来,共和县将医疗“组团式”帮扶作为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聚焦医院管理水平、诊疗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对口援青资源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在完善机制、创新举措、优化服务上下功夫,推动全县“组团式”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机制创新:构建“双轮驱动”帮扶格局。坚持在“常”和“实”上下功夫,县委、县政府以“双组长”领航,牵头制定“组团式”帮扶工作规则、“一县一方案”“一科一方案”,实行“一季度一调度”动态管理,督促责任落实,构建精准帮扶体系,推动医疗“组团式”帮扶工作连续两年获评全省考核优秀,形成高位推进、高效落实的“共和模式”。
学科建设:打造高原医疗“专科集群”。坚持以理念更新为牵引,探索建立“州—县紧密型医联体党建联盟”模式,构建联合组织活动、联抓党员教育、联享阵地资源、联心共同发展、联创党建品牌的“五联”工作机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990万元,高标准建设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成1个省级重点专科、12个省县共建专科和2个高原特色专科,40余项制度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优质资源“沉到底”、医疗质量“同质化”。
技术创新:突破高原医疗“技术壁垒”。坚持深耕关键技术引进,常州专家“隔空把脉”,多频次开展远程学科会诊和教学合作,县中医院成功实施“青海首例”超微创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术,“胰岛素泵血糖控制”“前列腺电切术”等29项医疗技术空白被逐一“解锁”,申报省级科研项目7项,州级科研项目3项,获省级课题立项5项、州级1项;发表论文12篇,获专利2项,县域就诊率突破90%,“大病不出县”成为惠民实绩。
人才培养:激活本土医疗“造血功能”。坚持“带土移植”工作理念,发挥帮扶团队智力和技术优势,探索实施“331”“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援青专家结对帮带20名本土医师,通过临床指导、教学查房等方式开展精准帮扶。建立“一带多、多带一”的传帮带机制,选派27名业务骨干赴常州跟岗实训。与后方医院建立长期帮扶机制,邀请南京医科大学专家定期开展手术带教和专题授课,为县中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