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共和快报>详细内容

共和组工动态【第一期】

来源:共和先锋 发布时间:2024-07-19 16:21:24 浏览次数: 【字体:

【县域动态】

共和县党纪学习教育宣讲辅导用心更“入心”。共和县始终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采取“集中宣讲+分众解读+云端推送”方式,深入基层党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宣讲辅导,用心把《条例》讲深、讲透、讲活,确保学习全覆盖、宣讲不漏人。全面学+重点释,集中宣讲“条条入心”。开展“《条例》宣讲下基层”活动,成立《条例》巡回宣讲组,采取藏汉双语形式,深入11个乡镇和所属村(社区)开展巡回宣讲,辐射党员干部1025人。邀请省委党校教授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讲座,举行《条例》专题培训班,已培训2期83人次。各乡镇开设“强村讲堂”,深入所属村(社区)开展“送讲上门”“送学入户”,用“百姓话”讲“百姓事”,用“身边案”警示“身边人”。互动讲+上门读,分众解读“层层用心”。根据不同职能职责和受众对象,26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联点乡镇、村(社区),“点对点”调研指导党纪学习教育;126家县直机关联点帮扶单位与99个村党组织开展“联学共建”活动,19个县直机关党支部与29个“两新”党组织进行“联学互促”,各乡镇针对流动党员和年老体弱党员,开展送学上门志愿服务964人次,确保不缺课、不漏学。实时看+“指尖”送,云端推送“时时提心”。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借助“新媒体+短平快”“微宣讲”,引导党员干部跟进学习共产党员网、青海党建、共和先锋等平台发布的解读文章,开设“共和融媒”“清廉共和”等学习教育专栏,藏汉双语转发、刊播中央、省州重点媒体发布的党纪学习教育相关信息108条,视频号发布信息29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解读文章1797人次。           

                                    (县委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专班)

共和县加强“选育管用”锻造驻村铁军。共和县把重视培育和加强管理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选育管用”四方面抓好驻村工作队伍管理,有效推动驻村干部在基层一线履职尽责。精准选派,确保驻村干部“能干”。严格落实《青海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做好新一轮驻村干部集中轮换工作,提前储备人选。增加公安、医院、学校的选派人员数量,做到驻村队伍老中青梯次配备。突出人岗相适,探索实施“党群干部进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政法干部进复杂村”的“点穴式入驻”工作法,精准选派129名干部到村任职,确保做到因岗选人、人岗相适。精准培训,确保驻村干部“会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乡村振兴政策等内容,组织新选派驻村干部参加专题培训,解决好驻村工作“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强化实践锻炼,通过组织开展驻村工作队擂台比武,激励驻村工作队员有效有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年内组织开展擂台比武2次。精准监管,确保驻村干部“实干”。坚持严管厚爱,采取“亮牌”和“摘牌”方式,对不作为、慢作为驻村干部给予“蓝牌”提醒;经提醒后整改不到位的,下发《提醒函》给予“黄牌”警告;经警告后仍不重视的,直接召回给予“红牌”问责;对驻村干部履职不到位、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低的给予批评教育和召回,全年召回驻村干部1名,组织约谈和批评教育17名,下发提醒函3份。落实驻村干部生活补助、人身意外保险等待遇保障,定期组织优秀驻村干部开展疗休养活动,切实增强驻村干部的组织归属感、获得感。精准选用,确保驻村干部“想干”。完善选拔机制,细化驻村干部职级晋升、选拔任用措施,为培养使用驻村干部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从年度考核优异、群众评价较高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中推荐省级优秀驻村干部4名,推荐州级优秀驻村干部8名,县级通报表扬47名,提拔使用到领导岗位5名,表现优异职级晋升23名,不断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确保让实干者实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                                      

                                                                                   (组织科)

共和县巧用“1+3+N”模式激活公务员干事创业“一池春水”。近年来,共和县聚焦优化干部结构、动态调整信息、加强考核运用等重点工作,积极构建“1+3+N”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模式,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管理质效。聚焦思想领航,强化公务员“想干事”的自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县各类培训的首课、主课,分批次开展集中培训,实现轮训全覆盖。围绕公务员初任、任职、业务培训等提质强基工程,建立“组织部门+党校+部门+培训机构+移动学习+N”培训机制,不断持续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能力水平。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79期3500余人次。聚焦“三重导向”,激发公务员“愿干事”的动力。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工作导向,构建“1+3+N”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模式,先后对表现突出的192名职级公务员晋升职级。采取平时+年终相结合、个人年度考核与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县人社局、沙珠玉乡为绩效考核管理试点单位,全链条推进公务员平时考核。做好公务员奖励、“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推荐上报工作,补记115名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公务员137个功次,激发公务员队伍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聚焦“人岗相适”,提高公务员“能干事”的闯劲。认真开展年度公务员信息更新采集工作,锁定公务员考录、转任、职务职级晋升、考核奖惩等重点,对全县800余名公务员基本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发挥大数据作用,将63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公务员纳入“优秀干部库”。2023年以来,提拔重用优秀职级公务员47人,35岁以下科级干部增至317人,本科及以上干部占比76.13%,呈现由“倒三角型”向“橄榄型”的良性转变。    

                                                 (干部科)


共和县实施人才兴县战略打造共和人才聚集“新高地”。近年来,共和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留住与用好并重,实现人才引育数量、质量双提升,为推动“四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坚持党管人才、理顺机制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和“组团式”援青工作领导机制,压实县委、县政府抓“第一责任”、县直部门“牵头责任”、帮扶团队“具体责任”,常委会多次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及工作规则等配套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人才工作述职评议,有效推动人才强县战略深化落实,构建形成了人才“引育留用”衔接有序、完整闭环的人才机制优势。全链条保障机制。注重外引内育、增量提质。坚持“广纳贤才、服务发展”,引进行业领域精英专家2名、硕士研究生8名、柔性引进扬州大学教授团队1个,挪威籍专家罗方研发的鲑鳟鱼养殖技术在全省50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青洽会现场签约十大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全省“昆仑英才”特色人才项目。实施本土人才“365种子工程”,筛选培养5大领域50名本土人才,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政策、培养提升认真落实“组团式”支援帮扶政策,医疗“组团式”援青团队成功申报省级科研项目4项、州级3项;建立人才互培计划,5名援青医疗人才结对培养10名本土医技人才,30余名医生赴常州考察学习、跟岗实训,“双向交流”机制走深走实;科技特派团成功试种饲草、农作物等新品种97个,打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8处,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强化激励关爱、激发动力优化人才关爱激励机制,将人才发展资金提高到340万元,构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353名领导干部与443名专家学者结对服务,坚持职称评定向科研创新人才、产业需求领域倾斜,全县6名农牧区致富带头人获得省级高、中级农牧民职称,3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评定职称,有效激发了各领域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人才办)


【他山之石】

 

贵州省罗甸县以“小积分”作答乡村治理“难解题”。一是积分民定解群众参与“难题”。出台《罗甸县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方案》,县级明确积分对象、标准、管理等事项,镇村细化落实,全县“一盘棋”推进。发挥“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作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将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公益事业等3大类17项纳入积分内容,因地制宜形成积分制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实现“策由民商”、“规由民定”、“事由民决”,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二是积分兑物解惠农民生“真题”。围绕积分内容、评定、兑换等环节,建立积分制管理流程图,让兑换过程清晰明了、简单易懂。成立积分评定小组每季度对积分情况进行审核,并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等“线下+线上”方式进行公示,管好积分、用好积分。目前,全县开展积分兑换活动210余场,覆盖10691户,折合物资27.59万元。三是积分励志解基层治理“新题”。通过积分制把村民履行村规民约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推动村民由“要我遵守”变为“我要遵守”,提升自治能力。将村民做好事、遵纪守法等作为加分项,以积分培养村民形成主动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提升法治水平。把积分制与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提升德治水准。2023年全县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入选中国好人榜3人。                            (中共罗甸县委组织部)

南京市江宁区构建党建引领群众诉求化解工作“四条链”。一是拓宽群众诉求“表达链”,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坚持把信访作为“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推出“我对书记有话说”线上平台。2023年以来累计收到在线诉求7300多条,面办认可率达87%;建立政务热线分中心平台,直接受理辖区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化解群众诉求,疑难杂症由区委书记领办。一是延伸群众诉求“对接链”,做实“敞开门”的接访工作。推出“两级书记”接访日、区领导班子集体下访的联动机制,区委书记按时到相关街道“开门接访”,现场帮群众解难题、出主意、定方案,10个街道党工委书记同步下沉到社区开展接访;区领导班子组团下沉接访,常态开展“公开接访日”活动,一大批群众诉求在“干部下访”中得到化解。优化群众诉求“调处链”,做深“走进门”的服务工作。建立“宁帮手”机制,选派207名区管正职干部作为“社区帮手”一对一挂包社区(村),明确2017名区管单位党员、干部作为“网格帮手”一对一挂包网格(楼栋),2023年累计走访群众1.7万户,收集建议和诉求1.4万条,化解满意率达98.62%。一是拧紧群众诉求“办结链”,做细“关好门”的闭环工作以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为载体搭建“一网统管”平台,构建形成数字资源整合、信息系统集成、联勤联动协同、指挥体系统一的社会治理“超级大脑”,实现问题“收集、响应、受理、处置、办结”闭环管理,累计办结吹哨工单2863件,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组织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