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政策>详细内容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3-03-14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政策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3-03-14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政策

共政发〔2022〕393号 共和县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 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4 浏览次数: 【字体:

发展和改革局:

报来《关于上报<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的请示》(共政发改2022152收悉。经研究,原则同意该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1123


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

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2015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成果,促进我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切实发挥电子商务在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营销、促进产业升级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开展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和《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指南》(修订版),全力打造我县综合示范升级版,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结合我县农村电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以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为重点,线上线下融合为抓手,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县域商业体系转型升级,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培育新型农村市场主体,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渠道,促进农牧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邮政、供销、电商、物流、商贸等企业的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服务和治理水平,营造公平营商环境和放心消费环境,促进各方面资源协作统筹,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打造共和县综合示范升级版

(二)助力振兴,巩固提升。聚焦共和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用好首次支持形成的现有设施设备,促进电子商务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电商与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等地方优势产业的有机融合,巩固提升电商发展成效。统筹衔接邮政、供销、电商、物流、商贸等现有资源,拓展提升服务功能,推动农村流通设施和服务融入现代流通体系。

(三)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的工作原则,结合共和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基础条件,挖掘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色。立足人口、交通、产业等本地实际,同农民群众实际需要相结合,合理布局各体系建设,避免闲置浪费。积极大胆开拓创新,探索共和农村现代流通和县域电商发展新模式,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四)加强统筹,持续推进。围绕乡村振兴,将农村电子商务融入十四五时期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健全建、 管、用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2015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形成的设施设备结合实际投入必要的设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项目稳定发挥效用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发挥邮政、供销和大型连锁流通企业作用整合各类资源统筹推进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项目建设与运营。加强部门统筹促进相关政策衔接鼓励积极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避免重复投入。

(五)明确分工,抓好落实。认真落实示范县人民政府是综合示范工作直接责任主体的工作机制要求。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体系,做好资金统筹和项目监督管理,细化工作措施,加强指导监督和绩效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政策落地、农村受益。

三、工作目标

(一)一期项目主要成效及短板

共和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县城恰卜恰为中心,辐射西宁及县内各乡镇、村社的三级物流配送和三级服务体系。电商产品已能顺利下行至乡、镇、村,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基础。通过开展54期电商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4938人,全县11个乡(镇)、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及59个非贫困村共485814177人实施电子商务和市场体系建设扶贫,建设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38处,县级服务中心累计完成线上交易额7845.62万元,培育了一批当地品牌,为电商工作提档升级奠定了一定基础。

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集中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水平低,在统筹物流快递、运营指导、人员培训等服务板块,持续运营能力不足,真正发挥服务职能;电商直播营销体系发展滞后,线上营销渠道单一;电子商务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较慢,无法实现农畜产品流通上下游高效衔接;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发展落后,电商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农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SC认证少、生产能力落后、适销面窄,电商无产品可卖;品牌知名度低,农畜产品营销渠道短缺,不利于开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营销,农畜产品上行增收有待加强,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效和促进网络销售方面较弱;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需求;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效果差,带动创业就业弱,未形成电子商务创业、就业等相关团体,无法支撑电子商务进农村长效发展。

(二)二期项目主要做法及目标

通过开展2021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发挥政府服务引导作用,在2015年示范县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做到有序衔接补短板、重升级,实现县域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环境有效改善,助力农牧民致富增收成效更加明显。实现全县经济平稳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以上,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5%以上,本地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

1.升级优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提升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建设1套完善的电商数据分析系统出台1套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1个不少于10人电商中心运营团队,新孵化电商企业不少于10家,培育7家当地电商龙头企业二是打造直播营销服务体系。建设5个企业、合作社直播间,4个创业助农直播间,建立直播营销设备奖励补助机制培育1个不少于30人的电商直播团队,建设1个不少于5人的短视频运营团队。三是提升冷链仓储服务水平。在共和县租赁建设1200平方米的仓储物流冷链中心,其中保鲜库、冷冻库各1座(均不少于100平方米),支持购置活畜运输车1辆、小型冷链车1辆,并配备物流、冷链仓储等相关冷链物流设备,实现农畜产品流通上下游高效衔接的全程冷链物流服务。四是以项目资金仅支持前置仓房租补贴的方式(原则上房租补贴支持不少于5),通过援建单位提供场地、对接运营企业等方式,江苏常州租赁1个共和县农畜产品省外前置仓打造电子商务同城配送网络助推县域农畜产品省内营销,培育1个疫情保障配送主体。

2.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一是建立1套完善的电商产品资源数据库,建立1套农畜产品集销标准化体系持围绕农产品电商上行标准化,购置初加工设施设备,引导县内3家发展较好的原料生产商、产品初级加工商,展产品检测认证、小作坊证办理;围绕挖掘沙珠玉村土豆龙羊峡面粉村集体产业资源优势,支持2家合作社开展SC认证(包括厂房升级改造、产品检测及SC认证等,建立土豆粉面粉产业集销标准化体系,研发3个土豆粉条系列电商标准化产品,加快推进乡村电商特色产业形成。同时完成代加工研发、孵化、产品包装设计及制作,研发代加工产品6个。结合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牦牛肉干、牛副产品、鱼制品、饺子、青稞食品、羊肉串等生产企业不少于7家开展SC认证。同时项目中期验收后,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及县域特色产业,新增支持3家企业合作社开展SC认证,项目实施期间新孵化具有产品SC认证的企业不少于11家。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电商全国销售+企业定向收购+基地订单种养的初级农产品上行的促进机制,建设共和县网货供应中心1个,研发新产品不少于10个,引导传统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转型研发8个电商主打产品,包含5个菜籽油单品。项目建设期内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至少3个以上合作社100户以上牧户转型增收,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共舞和美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引导企业、合作社根据自身适合品类打造不少于5个行业精品品牌,通过知名自媒体、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品牌宣传广告不少于50条,利用微信朋友圈地域推广不少于10次。三是打造农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加强电子商务营销引导,引导不少于5家企业合作社,在抖音、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设1个自有网店;在西宁、江苏常州等地共开展2场大型电商消费活动,在县内、西宁等地开展3次平台消费节,引导不少于20家企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营销,发展县域农畜产品代理商不少于10家,实现县域农畜产品入驻不少于25家大型商超、社区店、农特产品专卖店、连锁超市等。

3.推动农村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一是加快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助推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打通县内外电子商务市场网络,至少引导3家企业转型升级,改造升级5个新型社交电商商贸示范点。二是加强商贸流通企业下沉供应链建设,重点选择2家大型商贸企业,引导其在乡(镇)、村两级建设下沉供应链,支持2家乡镇、行政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商超、商贸经营主体,开展批发、零售等业务,弥补农村市场缺位和基础短板,提升农牧区现代化流通水平,打造新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4.培育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制订一套完善的农村电商培训藏汉双语标准化教材,打造藏汉双语线上培训平台,定期开展3期电商创新创业大赛,建立电商人才库,遴选不少于30人作为重点孵化对象,升级培训相关人员300人次以上,做好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提高创业就业转化率,孵化不少于30人进入电商直播团队,实现不少于30人通过电子商务创业,发挥电商致富示范性、引领性,培育不少于3名电商致富带头人;加强培训与产业链接,培育不少于100人从事电子商务相关产业就业。

四、实施内容

(一)升级优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1.提升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水平

2015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我县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处,自建成以来持续为县域企业、合作社、农牧民、未就业青年等群体提供免费电商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电商创业氛围。目前入驻中心企业8家,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线上营销21培育孵化电商企业152019年我县成立了共和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事业机构,配备了2名事业编制、13名电子商务专职临聘工作人员,财政每年为服务中心拨付工作及人员经费82.4万元,为中心的长效运营提供了基础。

为做好与2015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衔接,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将持续做好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提级运营,不断扩展中心服务功能,提高中心统筹能力,真正发挥中心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指挥中枢职能,保障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长效运营,助推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发展。一是改造升级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利用海南州大数据中心、联通公司技术、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协同建设1套完善的电商数据分析系统,运用系统对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交易的平台分布、地区分布、用户分布、品类分布、产品交易数量、成交金额、销售周期等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及时统计、发布、分析电商运营数据,为县域电商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服务,根据数据分析报告开展精准营销引导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打造数据驱动式的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二是提升中心基础性公共服务水平。发挥公共服务中心服务职能,在现有电商运营、品牌推广、市场开拓、销售渠道对接、产业孵化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县域邮政、供销、电商、电信、农牧、金融、物流、商贸等资源整合,不断拓展中心新服务功能,为农牧民新增物流快递、金融贷款、农牧业指导、工业品代购、农资咨询、家政对接等便民服务,积极对接平台运营商、品牌策划公司、营销公司、本地生活服务企业及电商培训机构等第三方服务资源,拓展电商服务职能,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电商基础性及衍生服务推动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发展,配备必要的短视频剪辑电脑、无线麦克风、直播器材等设备,扩展新媒体运营服务功能,为本地企业、合作社、农牧民提供视频拍摄、策划、发布等服务,打造短视频、直播运营服务体系。三是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以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专业运营团队为主,完善各部门机构能,建设1个不少于10人电商中心运营团队,保障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运营根据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开展情况,出台完善1套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服务情况摸底调查、跟踪回访、投诉反馈机制实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真正提升中心服务水平,满足农牧民不同需求。四是加强电商主体培育。积极整合商务等有关部门的农村电商政策,加强电商培训、创业孵化、主体培育,吸引返乡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培训、技术、物流、金融等孵化条件,依托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新型创业主体,项目实施期间,计划新孵化电商创业企业不少于10。同时针对县内具有一定规模且运营良好的电子商务企业加强电商赋能服务,重点孵化其加快提升电子商务运营水平,通过产品研发、网货开发、生产指导、线上营销等多种举措实现规模化生产,培育7家当地电商龙头企业,以示范引领的方式,带动县域企业合作社转型发展五是推动农畜产品上行。根据县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情况,为全县企业、合作社提供产业孵化、加工升级、产品研发、网货开发、业务指导、品牌策划、宣传推广、包装设计及制作、营销培训等服务,加强产销对接及营销推广,探索1套农畜产品营销上下行共享体系,为县域企业、合作社、农牧民提供线上平台营销、线下店销售等专业性营销服务,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畜产品上行。

2.打造电商直播营销服务体系

全面把握自媒体时代电商发展新趋势,通过政府+企业+直播电商的合作机制,前期通过与网红开展公益助农直播合作,累积经验,同时通过直播培训、配套直播设备、直播间建设等方式,打造共享直播间,吸纳多元群体参与电商直播,建设县内电商直播营销服务体系,助销县域农畜产品,提升农牧民收入。一是建立企业(合作社)直播营销服务体系。选择具备电商直播运营能力的企业、合作社进行培育,加强企业、合作社账号注册、直播小店开设、直播运营等电商直播培训服务,支持企业、合作社直播间装修、手机配置、直播器材配备、店铺开设保证金等。项目建设期计划结合共和县不同产业,在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青海湖肉业、龙羊峡蚕豆产业、青稞酒产业等建设5个企业、合作社直播间,引导企业、合作社通过电商直播探索农畜产品多渠道上行,促进企业、合作社多元化发展。二是建立乡村直播营销服务体系。遴选产业特色明显的行政村及运营状态良好的电子商务乡村服务站点,计划在江西沟莫热村、龙羊峡等地建设4个创业助农直播间,加强电商直播培训服务,支持直播间装修、手机配置、直播器材配备、店铺开设保证金等,为农牧民打造直播平台,引导村集体通过电商直播销售特色产品,助力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建设短视频营销体系。依托电商中心运营团队加强视频拍摄、角本编辑、视频剪辑、视频策划、视频发布、营销推广等专业化培育,建设1个不少于5人的短视频运营团队,支持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运营,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模式,加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资源对接,定位农村产业博物馆 农牧区特色民宿风情等稀缺类题材为短视频运营主题,制成短片上传抖音、快手等知名短视频平台,提升县域农畜产品知名度拓展销路。四是建立直播营销设备奖励补助机制。通过手机、电脑、直播支架、麦克风、声卡、补光灯等直播设备奖励补助的方式,建立1套完善的直播营销设备奖励补助机制。直播设备奖励补助,先运营、出成绩、后补助的方式,鼓励县内格桑美朵、青海湖肉业、莫热仓等一批初具网红效应的企业主播和个体主播大力开展助农直播营销活动,根据直播业绩给予设备补助,为其配备专业化直播设备,降低直播营销运营成本,提升直播间专业化水平。同时支持县内具有粉丝量基础、直播技术基础的主播,作为直播发展主体,利用企业、合作社直播间及创业助农共享直播间,以传帮带、共发展的方式,培养更多不同群体参与直播营销根据直播发展主体发展人员数量、质量、业绩等给予直播设备奖励补助,帮助新主播建设个人助农直播间,逐步形成小粉丝量、多人直播”的发展趋势。项目实施期间,培育1个不少于30人的电商直播团队,针对直播团队直播业绩突出的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电商主播等同样给予奖励补助,全面激发县域直播营销发展潜力,协同带动县内农畜产品上行。五是提升直播营销信息化管理水平。合理发挥海南州大数据中心、县联通资源优势,支持电商中心配备电视、数据对接、直播间配备摄像头及手机配备可视化APP等软硬件设备建立一套可视化直播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电商中心实时观察企业合作社直播间、创业助农共享直播间、30人电商直播团队等直播主体定时、定点、定量开展统一上线直播情况,提升日常直播监管水平,根据可视化观察结果分析不同主播直播情况,针对性制定直播水平提升方案,确保培育主播不断成长,切实合力推动县域农畜产品上行。

3.提升冷链仓储服务水平

目前全县现有主月、绿源、明昌、雪峰乳业、青海民泽、青海湖肉业等冷链仓储物流企业,冷库总容量15650吨,冷链车7辆,为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冷链服务水平,拓宽牦牛肉、藏羊肉、土鸡等生鲜产品流通面,支持生鲜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充分整合县内香三江、青海湖肉业等企业冷库资源,在共和县租赁建设1200平方米的仓储物流冷链中心,其中保鲜库、冷冻库各1座(均不少于100平方米)支持购置活畜运输车1辆、小型冷链车1辆,并配备物流、冷链仓储等相关冷链物流设备。发挥仓储物流冷链中心服务职能,面向县内企业、合作社免费提供冷链仓储等社会化服务,支持牛羊肉季节性囤货,解决非屠宰季节牦牛肉、藏羊肉货源短缺问题;支持利用仓储物流冷链中心,与县内农畜产品主要产地加强对接,完善农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发展畜产品冷链物流,实现农畜产品流通上下游高效衔接的全程冷链物流服务。

4.建设共和农畜产品前置仓

为有效解决共和县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发货成本高等问题,积极对接江苏援建单位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对口援建帮扶作用,以项目资金仅支持前置仓房租补贴的方式(原则上房租补贴支持不少于5),通过援建单位对接运营企业提供场地等方式,江苏常州租赁1个共和县农畜产品省外前置仓。前置仓具备产品中转、储存、冷链、集中发货等功能,仓内建设保鲜库、冷藏库1,将前置仓打造成为集常规物流与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共和县农畜产品出村进城的全国中转仓。依托前置仓和县级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搭建西宁-常州常规与冷链相结合的省县物流专线,保障县域农畜产品出省,并以前置发往全国,有效降低县域农畜产品上行成本,保障电子商务进农村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建设。

5.打造电子商务同城配送服务网络

为支持共舞和美扶贫商城发展省内电商营销,助推县域农畜产品省内销售,拓展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一是打造县城同城配送网络。出台同城配送扶持办法,通过资金、场地等扶持办法,支持绿通整合快递、跑腿、外卖、商贸等配送企业资源,搭建共和城区电子商务同城配送体系,降低城区快递配送成本,解决县域订单配送问题。二是培育疫情保障配送主体。为防范突如其来的疫情,设置疫情保供配送奖励补贴机制,培育绿通为县内疫情保障配送单位,以绿通为配送主体,整合县内德吉生鲜超市、青生活超市、荣和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物资,以及时调用、及时配送的原则,承担共和县疫情期间物资保供配送职能,全力负责疫情期间县内物资保供,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三是打造西宁同城配送网络。以西宁已建成的共和县农畜产品专卖店为主体,作为共和县农畜产品中转库,结合共舞和美扶贫商城常态化开展县域农畜产品线上线下专场营销、节日促销等活动,利用抖音好物推荐、店铺推广等方式提升活动知名度,促进线下专卖店和线上平台销售,为专卖店配备6辆电动配送小车,通过同城配送的方式,实现共和电商订单西宁全城配送覆盖,有效降低西宁城区快递直投配送成本,提升营销服务水平。四是升级改造特色站点。针对产业特色乡镇、行政村,打造一批具备专业人员、销售渠道等条件的特色电商服务站点,引导站点负责人收集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开展网络销售和线下展示,重点围绕倒淌河、黑马河、江西沟、恰卜恰、龙羊峡等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沿途旅游线路附近的站点,升级4个具有O2O展示展销功能的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点,配备简易农产品包装、冷藏、直播等实用设备,为本地生鲜农产品、扶贫产品和特色产品提供农产品收购、直播带货、展示展销平台,帮助站点负责人及农牧民进行农产品代收代卖。同时为4个具有O2O展示展销功能的电商物流服务站点配备电动快递配送车5辆,实施3公里范围内快递配送,增强物流末端配送效率。

)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

1.完善、提升电商产品资源数据库

进一步细化县域农畜产品摸底,目前全县共有电子商务企业1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家、家庭牧场77处、规上企业38家,农畜产品153种,电商产品74种,主要为乳制品、肉制品、洗护用品、酒类、水果、蔬菜、手工艺品等,其中具有SC认证的企业、合作社15家,产品主要为乳制品、三文鱼、枸杞、牙膏、热敷盐袋、牛肉干 、牛羊肉、菜籽油、青稞酒、洗护套装等。我县将根据县域产业特色及产品品类进一步深层次梳理特色农畜产品,选择一批具有SC认证、三品一标的重点产品,合理利用电商数据分析系统、海南州大数据中心资源,建立完善的电商产品资源数据库收录产品种植、养殖、加工、质检、运输、销售等信息做好数据归纳分类针对不同需求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发布,形成电商适销集群,为电子商务营销上下行体系提供产品支撑。

2.提农畜产品标准化建设力度

针对县内多数企业合作社产品SC少、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能力落后、适销面窄、电商产品品类少等问题。一是加强标准推广应用。以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主体,依托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结合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立1套农畜产品集销标准化体系,通过电子商务订单对接,牧业标准化生产,围绕本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分级、包装、贮存、品控、运输等方面,制订标准并逐步推广,指导农牧民提升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切实提高本地农产品品控。二是提升企业合作社标准化水平。结合县域传统农牧业特征,发挥牦牛、藏羊、青稞、花椒、枸杞等产业优势,围绕农产品电商上行标准化,购置初加工设施设备,增强商品化处理能力,引导县内3家发展较好的原料生产商、产品初级加工商,根据自身优势研发单品,开展产品检测认证、办理小作坊认证,有效提升县域农畜产品标准化,通过主销单品提升企业合作社自身产品标准化程度,拓展市场销售面加强产品SC认证。重点围绕挖掘沙珠玉村土豆龙羊峡面粉村集体产业资源优势,改造升级沙珠玉土豆粉龙羊峡面粉特色产业,支持2家开展SC认证(包括厂房升级改造、产品检测及SC认证等,建立土豆粉面粉产业集销标准化体系,支持沙珠玉土豆产业研发3个土豆粉条系列电商标准化产品,加快推进乡村电商特色产业形成。进一步结合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牦牛肉干、牛副产品、鱼制品、饺子、青稞食品、羊肉串等不少于7家生产企业开展SC认证。同时项目中期验收后,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及县域特色产业,新增支持3家企业合作社开展SC认证,项目实施期间新孵化具有产品SC认证的企业合作社不少于11家,逐步形成共和县SC产品集群。以代加工提升产品适销度。为解决原材料滞销、SC认证成本高等问题,以材料原产地+产品标准化+产品代加工为思路,利用本县优质农牧业生产原材料,以乡村种养+企业代工+电商销售标准化产品上行,与省内外具备实力的产品生产商开展合作,通过产品代加工的方式,代加工标准化电商产品、旅游文创产品,促进农牧民生产原料转化为标准化产品,提升原材料附加值及县域农畜产品适销度,支持代加工研发、孵化、产品包装设计制作,研发代加工电商产品6个(包含3个旅游文创产品)。

3.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县域乡村产业振兴,把电子商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推动传统农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合理整合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期建设项目的厂房、生产线等资源,推进示范园建设与电子商务进农村有机结合,将示范园作为电商促进传统产业从初级加工转向精深加工的载体,提升县域企业、合作社特色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从一级初加工转向二级、三级、四级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以打造县域产供销全产业链为突破口,加强示范园和县内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特色产业合作支持通过原材料种养殖基地建设、原材料组织、原材料收购补贴等,加强种养殖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园“生产加工带动原材料收购、原材料收购促进种养殖业壮大发展”,积极推进电商+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供销全产业链建设构建电商全国销售+示范园加工生产+企业定向收购+基地订单种养的初级农产品上行促进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振兴产业,促进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牧民致富增收项目建设期在示范园建设共和县网货供应中心1个,充分挖掘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农牧业资源优势,围绕牦牛肉干、牛副产品、鱼制品、饺子、青稞食品、羊肉串等产品,主要支持包装设计、包装制作、产品配方研发、产品打样、样品推广等,协同示范园共同研发产品,打造一系列共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6个系列新产品,形成适销对路的系列产品。同时支持企业、合作社、村集体根据自身产业特色,重点培育孵化土榨油、牛羊肉为主的特色产业,通过乡村振兴产业打造、产销全产业链打造,引导传统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转型研发8个电商主打产品,包含5个菜籽油单品。项目建设期内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至少3个以上合作社100户以上牧户转型增收,增收2000元以上。

4.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共和县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为契机,打造了加什科羊、青海湖、共舞和美、伊禧堂、一路格桑花、龙羊峡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共字号品牌,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农畜产品知名度,下一步主要以共舞和美品牌为全县农牧产业主打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全力提升共舞和美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一是加快区域公共品牌授权。通过政、企、合作社和牧户四级联动,完成共舞和美区域公共品牌许可合同备案、团体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注册类别增项等,根据不同行业标准制定区域公共品牌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授权不少于15家符合准入机制的企业、合作社使用区域公共品牌,解决县域部分企业、合作社无品牌营销问题。二是打造行业精品品牌。以共舞和美为主打品牌,结合全县优势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品种,深入挖掘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花椒、枸杞等产业资源禀赋,以提升县域全品类农畜产品知名度为目标,引导企业、合作社注册自有品牌商标,引导企业、合作社根据自身适合品类打造不少于5个行业精品品牌,以区域公共品牌、行业精品品牌同时标牌的形式,研发电商适销精品。支持共和县农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合作社行业精品品牌包装设计、VI体系升级等,坚持统一性和差异化相结合,并以此形成共和县合作社共享包装,解决牧区产品数量大、包装粗糙等实际问题,助推县域产品标准化提升,形成区域公共品牌适销产品集群,统一商标、统一包装,开展区域公共品牌营销。三是积极加大区域公共品牌、行业精品品牌及品牌冠名产品宣传力度,搭建区域公共品牌宣传体系,计划在西宁及省外等地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微信朋友圈推送、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着力宣传共和县区域品牌、精品品牌及产品,提升县域品牌产品知名度,建设区域公共品牌共享营销体系,拓展线上平台、线下代理等销售渠道,引入企业、合作社组织农畜产品上行销售,为区域公共品牌营销体系助力县域农畜产品上下行奠定销路。项目实施期间,通过知名自媒体、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品牌宣传广告不少于50条,利用微信朋友圈地域推广不少于10次,有效提升共舞和美区域公共品牌、行业精品品牌知名度,全面提升县名及县域农畜产品知名度。

5.打造农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县域农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套完善的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销售体系,实现农畜产品多元化上行。一是加强电子商务营销引导。加强网上营销推广,引导本地企业、合作社强化互联网意识开展网络营销,鼓励其建设自身电子商务网销平台、网店或依托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对接第三方网络销售渠道,定期开展线上宣传推广和线上线下销售。项目实施期间,支持提供平台开设保证金、节日线上线下网络营销宣传推广,引导不少于5家企业合作社,在抖音、淘宝、拼多多、快手等平台重点开设1个自有网店。二是提升本土电商平台服务水平。依托共舞和美扶贫商城电商平台,免费引导企业、合作社入驻,提供网店托管服务,积极邀请省内外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原产地考察和产销对接活动,对接线上线下销路,助力企业、合作社农畜产品上行,为县内企业、合作社提供一个集宣传展示及营销为一体的本土生活电商平台,引导不少于20家企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三是打造共和电商消费节。支持企业、合作社、电商中心参加省、州组织的展销会,对接资源,拓展销售渠道。依托电商促销节及重大节假日,定期开展各类电商营销活动,在县内、西宁等地开展3次平台消费节,同时积极对接对口援建单位资源,在西宁、江苏常州等地开展2场大型电商消费活动,为企业、合作社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等服务,提升产品销量。四是大力拓展营销渠道。整合企业、合作社产品,积极拓展省内外产品代理商,利用代理商线上平台及线下销售渠道,力争在代理商所在城市实现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同时大力探索线下营销体系建设,在西宁、江苏常州等地积极对接大型商超、社区店、农特产品专卖店、连锁超市、线下经销商等资源,加快县域农畜产品入驻销售。项目建设期在西宁及省外建设一套完善农畜产品营销体系,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县域农畜产品代理商不少于10家,入驻不少于25家大型商超、社区店、农特产品专卖店、连锁超市等,全力打造省内省外融合、线上线下营销模式。

)推动农村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

近年来共和县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商业网点覆盖率不断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49家,其中:商贸流通企业10家、大型商贸流通经营主体3家、批发型商贸流通主体36家。依托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改造升级农村商贸流通网点101个,实现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商贸流通覆盖率达到100%。全县共有隆豪、百佳、苏宁、德、民族、玉龙6个商贸中心,雪峰乳业、香三江、荣合、德吉等12个直营店,改建和新建8个基层供销社,覆盖全县70%以上的乡镇,基本搭建完成健全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为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与县域商贸流通体系转型升级有效衔接,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将重点发挥电子商务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依托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县域现代化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互联网+商贸流通方式统筹电子商务进农村和构建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协调发展,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商贸流通行业转型。一是加快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依托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利用共舞和美扶贫商城等电商平台,开设专业板块或栏目,引导县内大型商超等传统商贸流通主体,通过平台入驻、网络营销等方式,至少引导3家企业转型升级,开展线上商贸流通营销,打通县内外电子商务市场网络,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二是打造本地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根据我县实际消费需求,以社区新零售的方式,建设适应本地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在县内各个社区、小区选择人流量大、覆盖面广的商超、小卖铺、蔬菜铺、水果店等改造升级5个新型社交电商商贸示范点,引导实体商贸流通业通过社交电商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多元化发展,根据社交电商发展情况,示范带动,逐步推广。三是加强商贸流通企业下沉供应链建设。依托三级物流体系,畅通乡镇、行政村产品流通环节,在隆豪、百佳、苏宁、德洋、民族、玉龙6个大型商贸企业中重点选择2家,引导其在乡(镇)、村两级建设下沉供应链,支持购置升级仓储、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鼓励其在龙羊景区、青海湖、倒河等地乡镇、行政村开设连锁经营店或经营站点。同时支持2家乡镇、行政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商超、商贸经营主体,给予相关配套支持,开展批发、零售等业务,结合大型商贸企业下沉供应链建设,协同为农牧区零售网点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服务,开展农资农村供应、家装家电下乡等专项活动,弥补农村市场缺位和基础短板,提升农牧区现代化流通水平,促进工业品和日用品下行,充分发挥转型升级后形成的内生动力,打造新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培育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

在一期项目培训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建立人才培训保障机制形成农村电子商务培训长效机制。一是提升教材标准化。注重培训与实践融合,结合共和县农村电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重点,制订一套完善的农村电商藏汉双语标准化培训教材,教材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更新改进,并打造藏汉双语线上培训平台,为培训学员提供基础培训教材的免费下载通道,开通网络远程免费培训窗口,灵活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体系建设,为受训群体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机会。二是注重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定期回访培训对象,拓宽服务范围开展电商培训后续跟踪服务解决学员所遇到困难,收集学员培训需求和建议改进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三是开展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采取支持对未就业青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及电商实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加强网店(微店)开设运营、网商(微商)营销、新媒体传播、电商物流和客服、直播带货、社交电商、软件应用和操作、成功案例分析、互联网品牌包装、互联网应用培训。同时以示范引领的形式,培训后定期开展3期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激活培训学员电商创业潜力,重点筛选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对电子商务营销、电商直播、短视感兴趣的群体,不少于30人作为重点孵化对象,建立电商人才库,支持赴县域外进行电子商务培训及参观学习,拓展视野,提升实战能力。鼓励重点孵化对象参与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创业、就业、增收,逐步培育一批本土电商致富带头人,加强电商示范宣传,带动更多群体参与电子商务发展。项目实施期,针对性深化升级培训相关人员300人次以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共和县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办法(试行)》,在财政、金融、土地、税费、人才等方面加强扶持、孵化、培育,形成县域电商发展新优势,提高创业就业转化率,孵化不少于30人进入电商直播团队,实现不少于30人通过电子商务创业,发挥电商致富示范性、引领性,培育不少于3名电商致富带头人;加强培训与产业链接,培育不少于100人从事电子商务相关产业就业。

五、投资规模及资金安排

本方案针对2021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升级优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推动农村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培育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总投资1295万元,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795万元,二期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一期项目中期验收通过后方可具备拨付二期项目资金500万元条件,若项目中期验收不通过,500万元建设资金将不再支持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分配方案详见《2021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资金分配明细表》。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18--202212月)

1.摸清底数。在摸清全县电商发展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实现单点突破、以点带面、全业跟进格局。

2.细化方案。制定完善《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提升阶段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功能布局等,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引导与扶持的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

3.开展招投标。按照规范要求,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建设承办单位。

(二)整体推进阶段(20231--202410月)

按照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中标实施企业完成项目建设。20228月至20245月,完成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升级、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建立、农村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培育,基本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411---202412月)

依据相关考核评估办法,对项目建设、运营情况、指标完成情况等进行自查,并全面梳理和总结,为项目中期绩效评估和后期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考核验收打好基础。

(四)运营阶段(20251---202812月)

项目进入运营管理阶段,通过对各体系健康运营,保障2021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长效运营。

七、健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可持续运行机制

根据三农工作重心已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流通体系中心工作也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转向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新态势。在项目实施中将进一步强化项目的可持续,完善制度机制,压实承办企业责任,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盘活用好已形成的项目资产和设施设备,确保长期稳定发挥作用,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遴选考核机制。

选好管好用好承办企业坚持实力导向,选择实力强、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与承办企业签订合同,细化有关内容,明确项目建设内容、相关要求、双方权责和违约条款。

(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决策规范。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资金管理办法以及采购合同等要求,大额资金支出需有决策过程和有关决议文件,对缺失的审批环节应及时补充。根据建设周期合理确定资金拨付方式。积极引入审计、监理等,结合建设进度对已完成部分进行工作量(费)审核,依据确认的实际完成量支出相应的资金。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见附件),严格履行资金使用程序,对缺失的审批环节等予以补充。及时梳理资金使用情况,依据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进度建立资金使用台账。

(三)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参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制定并完善资产管理办法(见附件),明确中央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权属,完成登记移交定期盘点,准确入账,记录资产购置、存放、使用等情况妥善管理,切实做到账物、账卡与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对已到报废年限且无法继续使用的资产,要及时按程序报废处理,做好记录;对尚能利用的资产,要物尽其用,如承办企业或使用人发生变更,要做好资产移交,确保去向可追。

(四)加强建设过程监管。

共和县发展合改革局牵头制定综合示范县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和项目日常监管(见附件),明确日常监管责任人,建立自查自纠和承办企业、示范项目、资金管理等监管工作台账。主动引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参与日常监管。定期开展现场监督检查,提出整改要求。建立纪检、审计、监理等第三方参与的日常监管机制。根据与承办企业签订的合同内容,加强对承办企业执行合同情况的日常监管,检查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建设标准、时间节点等推进项目建设。定期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对绩效评价、各种检查等发现的问题应要求限期完成整改,并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做好项目验收工作。

按照三部门印发的各年度综合示范工作文件,以及省商务厅印发的省级工作文件组织验收,包括阶段性验收及项目终验。按照省级主管部门制度统一要求,规范验收要件、验收流程、验收结果等组织开展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重点关注5个方面内容,即包括: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目标完成进度、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基本内容,还需关注示范县资金支持方式、资金额度、建设内容、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等内容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2021共和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顺利进行,2021年示范县项目及时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长:          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      县发展改革局局长

索南项欠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员: 

 耀     县财政局局长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青才让    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

      县审计局局长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华旦卓玛    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展改革局,华旦卓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推进,保障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共和县电子商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统筹推进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工作。

县政府:负责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

县委组织部:组织发动农村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参加电子商务培训,积极引导其参与电子商务应用。

县委宣传部:负责电子商务进农村相关的各类媒体宣传推广、舆论引导,在传统新闻媒体、手机等宣传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宣传教育活动。

县发展和改革局:研究制定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建议,做好全县电子商务企业认定和扶持政策的制定,做好我县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迎检工作,研究项目各项考核验收制度,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统筹、协调、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打击电子商务经营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运营提供安全防范培训指导。

县财政局:负责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相关经费的落实和保障,负责我县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扶持政策资金的审核、兑现以及绩效评价工作。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1.负责做好全县农产品、特色食品、工业品上行质量体系认证及培训工作,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2.负责全县电子商务企业(网店)的登记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和网店诚信教育和监管,做好电商产品品牌培育工作,为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调研、项目实施提供数据支撑。3.负责全县线上产品与线下产品质量监管和食品安全监管依法做好电商企业(网店)食品经营许可、电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指导服务及监督管理工作。4.负责共和县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对失信企业进行惩戒处理用户投诉等。

县人社局:负责协调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协调组织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负责协调把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纳入全县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协调帮助争取上级补贴资金,落实农村大学生电子商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研究落实贫困人员创业小额贷款。

县审计局:依法依规对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实施审计监督。

县税务局:负责落实促进我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

县文旅局:负责指导电子商务企业宣传、营销类信息监督指导,旅游服务产品电子商务推广培训,指导旅游服务企业搞好电子商务应用。

县交通局:负责全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指导与协调工作。

县农牧和科技局:1.负责全县范围内农牧业特色企业培育及优惠政策补贴资金落实,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套资金协调。2.负责组织发动全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特色农产品等企业管理层参与电子商务培训、电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预包装电商农产品新品开发,做好电商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培训扶持农产品上行及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申请组织乡镇、村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3.负责全县特色农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配套农机具补贴资金争取工作。

供销联社负责组织发动全县供销系统内农村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实际应用,统筹全县供销网点参与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升级改造及乡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县统计局:负责做好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农村网络零售额、本地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等的统计。

县乡村振兴局:负责推荐村集体相关负责人、三类人员参与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中来电子商务企业帮扶贫困人员对接及补贴兑现工作,负责协调推进电子商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工作。

县工商联:负责县域内企业家电子商务意识提升培训及电子商务应用与传统企业销售指导工作。

团县委:负责发动全县农村青年创业者参与电子商务培训和实际应用。

县妇联:负责发动全县农村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应用并组织或参与相关培训。

县残联:负责引导鼓励并组织农村残疾青年积极参加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

县总工会:合理利用工会福利,支持县域农畜产品销售。

县邮政公司:统筹自身资源配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协调工作,负责2015年示范县项目交接工作,及时移交固定资产。

县移动、联通、电信公司:负责全县农村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网络信息平台的服务工作,协助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在省州县三级媒体宣传电商扶贫相关政策、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对电商扶贫工作中涌现的创业能人进行系列宣传报道。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组作用,开展进村入户宣传电子商务知识以及电商扶贫政策措施活动,营造电商扶贫的浓厚舆论氛围。

(四)加大政策保障。结合国务院、省、州的相关扶持政策,及时出台《共和县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办法(试行)》。重点对本土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培训和景区体验店建设、农村电商推广、商品品牌创建、城区网络化生活圈建设等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五)落实经费保障。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并拨付82.4万元电商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运营、营销等。

(六)加强信息公开和报送在所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显著位置标识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字样;在共和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设置综合示范专栏,全面、及时、准确、集中公开综合示范方案、项目内容、资金安排、决策过程等信息;与商务部农村电子商务信息系统进行对接,按时报送项目进展、资金拨付等材料;由县发展和改革局总结项目亮点,并根据统计局相关数据,对典型做法和重点企业进行跟踪,形成文字材料,定期上报省商务厅、财政、乡村振兴局。

(七)强化财务监督考核和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完善《2021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对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即时跟踪,严格按照项目的时间安排、进度进行资金拨付,实行即时监管制度。项目建成后,由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成立验收小组,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开展检查验收,并委托第三方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做到公正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纳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的考核体系,做到有功必奖,有失必罚,强化各负责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根据商务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绩效考核评价内容,每季度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具体对实施企业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县级评价,发现问题要求电商办提出问题清单,实施企业立即整改。

附件1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绩效目标表。

附件2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资金分配明细表。

附件1

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

绩效目标表

专项名称

服务业发展资金

省级主管部门

商务厅、财政厅、乡村振兴局

县级主管部门

共和县人民政府、共和县发展和改革局

资金情况(万元)

年度金额:

1500

其中:中央补助

1500

地方资金

0

绩效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值

产出指标

数量指标

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

5%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

10%

质量指标

区域农村网络零售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整体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3%

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

10%

社会效益指标

项目带动农民收入水平

1%

满意度指标

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服务对象对工作的满意度

80%


附件2

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资金分配明细表

序号

项目分项

分项建设任务

主要建设内容

量化建设内容及设备参数

预算单价(万元)

数量及服务期限

资金明细

一期

二期

795万元

500万元

预算金额(万元)

总支持金额(万元)

预算金额(万元)

总支持金额(万元)

1

升级优化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1提升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水平

支持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利用海南州大数据中心、联通公司技术、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协同建设1套完善的电商数据分析系统,及时统计、发布、分析电商运营数据,为县域电商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提升基础性服务水平,拓展电商服务职能,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电商基础性及衍生服务,支持配备摄影器材、短视频剪辑电脑、直播器材等设备,扩展新媒体运营服务功能;建设1个不少于10人电商中心运营团队,出台1套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创业孵化,新孵化电商企业不少于10家,培育7家当地龙头电商企业,为全县企业、合作社提供产业孵化、加工升级、产品研发、网货开发、业务指导、包装设计及制作、营销培训等服务,同时加强产销对接,探索农畜产品营销共享体系,为县域企业、合作社、农牧民提供线上平台营销、线下店营销等专业性营销服务,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畜产品上行。

电商数据分析系统服务器费用

1.68

6

1.68

60

不支持

130

相机支架(适用场景:直播、摄影、摄像,承重5kg-10kg,脚架+云台套装,球形云台,铝合金材质,节数4节)

0.05

1

0.05

不支持

无线麦克风(领夹式户外无线麦克风,品牌罗德内置可充电电池,一拖二,双通道无线麦克风系统,3.5mmTRS模拟输出、USB-Cios数字音频输出,兼容各类相机、移动设备、平板和电脑,具备单声道和双声道录音模式自由切换功能,用于短视频拍摄)

0.25

2

0.5

不支持

补光灯(补光棒灯,单灯套装+灯架+H转接座,双色温、可调色温人像美颜,户外摄影便携手持补光灯拍照棒灯)

0.15

2

0.3

不支持

手机云台( DJ OM5

0.1

1

0.1

不支持

单反相机手持云台(DJ RSC 2专业套装)

0.4

1

0.4

不支持

短视频剪辑电脑(武极12i7+272K显示屏)

1.47

1

1.47

不支持

加强创业孵化,新孵化电商企业不少于10家(提供电商培训、创业孵化、场地、物流等孵化条件)(项目资金一期、二期共支持40万元,一期支持10万元,二期支持40万元,平均每家支持5万元)

10

10

10

40

培育7家当地电商龙头企业(加强电商赋能服务,通过产品研发、营销培训、网货开发、品牌策划等多种举措实现)(项目资金一期、二期共支持105万元,一期支持15万元,二期支持90万元,平均每家支持15万元

15

7

15

90

产品研发、网货开发服务

3

2

6

不支持

包装设计服务

0.1

30

3

不支持

包装制作服务(纸箱包装、塑料包装等)

0.0002

30000

6

不支持

包装制作服务(礼盒包装等精品包装)

0.0025

3000

7.5

不支持

县内企业、合作社营销推广活动服务(不少于8次)

1

8

8

不支持

2打造直播营销服务体系

支持建设政府+企业+直播电商的合作机制,选择具备电商直播运营能力的企业、合作社进行培育,建立企业(合作社)直播营销服务体系,支持相关设备配备,在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青海湖肉业、龙羊峡蚕豆产业、哇玉青稞酒产业等建设5个企业(合作社)直播间,引导企业、合作社通过电商直播探索农畜产品多渠道上行;支持建立乡村直播营销服务体系,在产业特色明显的行政村,选择运营状态良好的电子商务乡村服务站点,支持相关设备配备,在江西沟莫热村、龙羊峡等地建设4个创业助农直播间,为农牧民打造直播平台,引导村集体通过电商直播销售特色产品;支持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运营,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模式,定位农村产业博物馆农牧区特色民俗风情等稀缺类题材,建设共和电商短视频运营体系,建设1个不少于5人的短视频运营团队;支持直播营销奖励机制,以先运营、出成绩、后补助的方式,鼓励县内格桑美朵、青海湖肉业等企业主播和个体主播大力开展助农直播营销活动,根据直播业绩给予奖励补助。支持县内具有粉丝量基础、直播技术基础的主播,作为直播发展主体,培养更多不同群体参与直播营销,根据发展人员数量、质量、业绩等给予奖励补助。培育1个不少于30人的电商直播团队,针对直播团队直播业绩突出的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电商主播等同样给予奖励补助,全面激发县域直播营销发展潜力;支持发挥海南州大数据中心、县联通资源优势,配备软硬件设备,建立一套可视化直播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电商中心实时观察企业合作社直播间、创业助农共享直播间、30人电商直播团队等直播主体定时、定点、定量开展统一上线直播情况,提升日常直播监管水平,根据可视化观察结果分析不同主播直播情况,针对性制定直播水平提升方案,确保培育主播不断成长,切实合力推动县域农畜产品上行。

直播间装修(统一形象)

0.8

9

7.2

81.526

不支持

不支持

直播间直播器材(电容麦、声卡、支架、收音设备、高清摄像头、led环形灯、色温可调+大灯箱柔光补光灯,高清灯泡等)

0.48

10

4.8

不支持

直播间手机(6.7英寸、12GB+256GB

0.34

10

3.4

不支持

直播间直播笔记本电脑(14寸以上IPS显示屏,8G内存、512固态硬盘+1T机械硬盘、i7及以上处理器(2GHz),独立显卡2G显存,预装正版Win10操作系统)

0.71

10

7.1

不支持

直播间直播桌椅(2米桌子+2把椅子)

0.26

9

2.34

不支持

直播间物料布置

0.3

9

2.7

不支持

直播间电视(43寸智能电视,主要用于直播活动宣传、产品展示、民俗风情推介等)

0.2

9

1.8

不支持

9个直播间快手、抖音短视频平台店铺开设费用(包含账号注册、店铺开设、小黄车开通等)(若店铺停止运营店铺开设相关保证金退回原支付账户,用于新建直播间店铺开设)

0.6

9

5.4

不支持

打造短视频团队(包括视频拍摄、角本编辑、视频剪辑、视频策划、视频发布等专业化培育)

2

5

10

不支持

短视频团队视频营销策划(包括平台对接、店铺开设、小黄车开通、宣传渠道拓展、短视频营销体系建设等)(若账号停止运营店铺开设相关保证金退回原支付账户,用于其他账号店铺开设)

2

6

12

不支持

短视频团队视频拍摄物料(包括服装、道具、场地等)

1

6

6

不支持

直播营销设备奖励(针对县内现有初具网红效应的企业主播和个体主播大力开展助农直播营销活动,按照业绩给予直播设备补助,提升直播间专业化水平,主要奖励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直播支架、麦克风、声卡、补光灯等),标准为:奖励补助对象抖音、快手等账号粉丝量不少于5万,在每次开展直播期间,进入直播间互动人次不少于5000人次的基础上,按照农畜产品销售单量排名,给予直播设备奖励补助(原则上单个主播补助设备总价值不超过8000元,以上条件不达标不给予奖励补助,奖励补助标准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调整,)。直播营销设备奖励以后补助的方式,每季度申请补助一次。

8

2

8

不支持

直播营销设备奖励(具有粉丝量基础、直播技术基础的主播作为直播发展主体,按照其发展直播人员数量、质量、业绩等给与直播设备补助,帮助新主播建设个人助农直播间,主要奖励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直播支架、麦克风、声卡、补光灯等标准为:直播发展主体所帮带的新主播粉丝量不低于3000为基点,每周开展直播次数不少于2场,场均直播互动人次不少以1000、场均直播销售农畜产品不低于500以上条件不达标不给予奖励补助,原则上单个主播补助设备总价值不超过3000元,奖励补补助标准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调整。直播营销设备奖励以后补助的方式,每季度申请补助一次。

5

2

5

不支持

可视化直播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器费用(包括数据对接、可视化APP等服务器费用)

1.586

6

1.586

不支持

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视(全面屏智能电视、75寸、分辨率3840*2160HDMI接口数量3个、视频显示格式3840*2160、储存容量2GB+3GB

0.6

1

0.6

不支持

9个直播间摄像头(无线、2K高清)

0.2

18

3.6

不支持

3提升冷链仓储服务水平

支持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冷链服务水平,发展生鲜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充分整合县内香三江、青海湖肉业等企业冷库资源,在共和县租赁建设1200平方米的仓储物流冷链中心,其中保鲜库、冷冻库各1座(均不少于100平方米),支持购置活畜运输车1辆、小型冷链车1辆,并配备物流、冷链仓储等相关冷链物流设备面向县内企业、合作社免费提供冷链仓储等社会化服务,支持牛羊肉季节性囤货,解决非屠宰季节牦牛肉、藏羊肉货源短缺问题;支持利用仓储物流冷链中心,与县内农畜产品主要产地乡镇加强对接,完善农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发展畜农产品冷链物流,实现农畜产品流通上下游高效衔接的全程冷链物流服务。

共和县仓储物流冷链中心场地、保鲜库、冷冻库租赁费

28

1个(6年)

28

85

不支持

不支持

物流垫仓板托盘(120cmx100cm,材质:塑料;风格:现代简约)

0.03

40

1.2

不支持

仓储货架(颜色分类:白色或蓝色;货架规格(××高)200×60×200cm×4层;货架承载:重型 100-30KG/

0.0712

50

3.56

不支持

物流手动液压搬运车(载重2吨,手动液压搬运车,托盘车,液压升降,宽550货叉长1150MM

0.16

2

0.32

不支持

标签打印机(热升华打印,打印宽度80mm

0.06

1

0.06

不支持

冷链物流中心门头牌匾(6m*1.4m、铝塑板材质)

0.8

1

0.8

不支持

小型冷链车(4.5吨)

13

1

13

不支持

活畜物流运输车辆(6.8米高栏货车)

34

1

34

不支持

冷链物流中心规章制度牌

0.006

10

0.06

不支持

冷链物流中心装修(包括:保鲜库、冷冻库隔断等)

4

1

4

不支持

4建设共和县农畜产品前置仓

支持积极对接江苏援建单位开展合作,以项目资金仅支持前置仓房租补贴的方式(原则上房租补贴支持不少于5),江苏常州建设1个共和县农畜产品省外前置仓。前置仓具备产品中转、储存、冷链、集中发货等功能,仓内建设保鲜库、冷藏库1,将前置仓打造成为集常规物流与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共和县农畜产品出村进城的全国中转仓。搭建西宁-常州常规与冷链相结合的省县物流专线,保障县域农畜产品出省,并以前置发往全国,有效降低县域农畜产品上行成本,保障电子商务进农村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建设。

共和县农畜产品前置仓建设房租补贴

10

5

不支持

不支持

50

50

5打造电子商务同城配送服务网络

支持绿通整合快递、跑腿、外卖等配送企业资源,搭建共和城区同城配送体系,降低城区快递配送成本,解决县域订单配送问题;支持培育疫情保障配送主体设置疫情保供配送奖励补贴机制,培育绿通为县内疫情保障配送单位,整合县内德吉生鲜超市、青生活超市、荣和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物资,以及时调用、及时配送的原则,承担共和县疫情期间物资保供配送职能,全力负责疫情期间县内物资保供;支持打造西宁城区同城配送网络,以西宁已建成的共和县农畜产品专卖店为主体,作为共和县农畜产品中转库,结合共舞和美扶贫商城常态化开展县域农畜产品线上线下专场营销、节日促销等活动,利用抖音好物推荐、店铺推广等方式提升活动知名度,促进线下专卖店和线上平台销售,为专卖店配备6辆电动配送小车,通过同城配送的方式,有效降低西宁城区快递直投配送成本,提升营销服务水平;支持升级改造特色站点,重点围绕倒淌河、黑马河、江西沟、恰卜恰、龙羊峡等附近的站点,升级4个具有O2O展示展销功能的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点,配备简易农产品包装、冷藏、直播等实用设备,为本地生鲜农产品、扶贫产品和特色产品提供农产品收购、直播带货、展示展销平台,帮助站点负责人及农牧民进行农产品代收代卖。同时为4个具有O2O展示展销功能的电商物流服务站点配备电动快递配送车5辆,实施3公里范围内快递配送,增强物流末端配送效率。

6辆电动配送小车(1.8米手把式电动三轮车,货箱尺寸1.5*1.0*1.0米,带850瓦电机15管控制器,含车身改造升级,LOGO设计、订做,国六标准)

0.6

6

3.6

37.474

不支持

不支持

疫情保供配送奖励补贴资金(支持县城15公里配送范围内的同城配送贴,奖励补贴标准为:按单量计算,以0.5/单的标准进行奖励补贴;按吨位计算,以30/吨的标准进行奖励补贴),以两种补贴标准进行计算,补贴期限暂定为6年,合计补贴10万元,具体以疫情实际发展情况而定,补完为止,若未发生突发疫情,奖励补贴资金不在作奖励补贴使用,转为支持共和、西宁电子商务同城配送网络建设。

10

6

10

不支持

对接抖音好物推荐、店铺推广等

0.32

20

6.4

不支持

共和县农畜产品专卖店专场营销、节日促销活动等费用(包括:抖音推广、线下线上宣传、店铺推广等)

0.5

20

10

不支持

4O2O展示展销功能的物流服务站点装修(包括货柜、墙面、背景墙等)

0.3

4

1.2

不支持

4O2O展示展销功能的物流服务站点牌匾(不锈钢,银色或金色;80cm*60cm

0.002

8

0.16

不支持

小型贴体真空包装机(平盖干湿通用、铜芯双泵、304不锈钢)

0.2185

4

0.874

不支持

冰柜(功率:440;直冷,冷藏/冷冻,冷冻小于等于-8℃;电压220V;尺寸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0.26

4

1.04

不支持

直播器材(音频:电容麦、声卡、支架;视频:高清摄像头1080P/30fps及以上;灯光:led环形灯、直径46cm、色温可调+大灯箱柔光补光灯,80w高清灯泡)

0.3

4

1.2

不支持

配备5辆电动快递配送车(1.8米手把式电动三轮车,货箱尺寸1.5*1.0*1.0米,带850瓦电机15管控制器,含车身改造升级,LOGO设计、订做,国六标准)

0.6

5

3

不支持

2

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

1完善提升电商产品资源数据库

支持根据县域产业特色及产品品类进一步深层次梳理特色农畜产品,选择一批具有SC认证、三品一标的重点产品,合理利用电商数据分析系统海南州大数据中心资源,建立本地特色产品基础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发布,形成电商适销集群,为电子商务营销上下行体系提供产品支撑。

完善、提升电商产品资源数据库

/

1

不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发布基础数据

/

6

不支持

不支持

2提农畜产品标准化建设力度

支持提升县域农畜产品标准化水平,建立1套农畜产品集销标准化体系,指导农牧民提升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切实提高本地农产品品控;支持结合县域传统农牧业特征,围绕农产品电商上行标准化,购置初加工设施设备,引导县内3家发展较好的原料生产商、产品初级加工商,展产品检测认证、小作坊证办理;围绕挖掘沙珠玉村土豆龙羊峡面粉村集体产业资源优势,支持2家开展SC认证(包括厂房升级改造、产品检测及SC认证等,建立土豆粉面粉产业集销标准化体系,研发3个土豆粉条系列电商标准化产品,加快推进乡村电商特色产业形成;结合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牦牛肉干、牛副产品、鱼制品、饺子、青稞食品、羊肉串等生产企业不少于7家开展SC认证,同时项目中期验收后,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及县域特色产业,新增支持3家企业合作社开展SC认证,项目实施期间新孵化具有产品SC认证的企业合作社不少于11逐步形成共和县SC产品集群;支持建立材料原产地+产品标准化+产品代加工发展机制,推进产品代加工,提升原材料附加值及县域农畜产品适销度,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形成,完成代加工研发、孵化、产品包装设计及制作,研发代加工产品6个(包含3个旅游文创产品)。

建立1套农畜产品集销标准化体系(包括产品生产、加工、分级、包装、贮存、品控、运输等方面)

4.5

1

4.5

135

不支持

60

企业、合作初级加工设备

5

3

15

不支持

企业、合作开展产品检测认证

4

15

4

不支持

企业(合作、家庭牧场)开展产品包装设计

3

6

3

不支持

沙珠玉土豆粉龙羊峡面粉特色产业SC认证(包括产品检测认证、SC认证、SC认证厂房升级改造等)

30

2

60

不支持

研发新增特色产业产品(沙朱玉粉条电商产品)

2

3

6

不支持

项目中期验收后,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及县域特色产业,新增支持3家企业合作社开展SC认证(包括SC认证、SC认证厂房升级改造等(项目资金二期支持60万元

20

3

不支持

60

7家企业开展产品SC认证(仅支持SC认证、申请及产品检测费用,不支持厂房升级改造等)

3.5

7

24.5

不支持

研发代加工产品6个(包含3个文创产品)(包括:农畜产品及旅游文创产品的包装设计、产品检测等)

3

6

18

不支持

3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整合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资源,提升县域企业、合作社特色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以打造县域产供销全产业链为突破口,加强示范园和县内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特色产业合作支持通过原材料种养殖基地建设、原材料组织、原材料收购补贴等,加强种养殖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园“生产加工带动原材料收购、原材料收购促进种养殖业壮大发展”,积极推进电商+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供销全产业链建设构建电商全国销售+示范园加工生产+企业定向收购+基地订单种养的初级农产品上行促进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振兴产业,促进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牧民致富增收。项目建设期在示范园建设“共和县网货供应中心”1个,围绕牦牛肉干、牛副产品、鱼制品、饺子、青稞食品、羊肉串等产品,主要支持包装设计、包装制作、产品配方研发、产品打样、样品推广等,研发6个系列新产品,形成适销对路的系列产品。同时支持企业、合作社、村集体根据自身产业特色,重点培育孵化土榨油、牛羊肉为主的特色产业,引导传统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转型研发8个电商主打产品,包含5个菜籽油单品。项目建设期内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至少3个以上合作社100户以上牧户转型增收,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牦牛肉干、牛副产品、鱼制品、饺子、青稞食品、羊肉串等产品包装设计(不少于6个系列产品包装设计),形成适销对路的系列产品

0.8

10

8

104

不支持

140

支持共和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6条生产线6个系列产品包装制作、产品配方研发、产品打样、样品推广等(项目资金二期支持100万元

100

6

系列

不支持

100

建设1共和县网货供应中心

6

1

6

不支持

打造电商+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供销全产业链(包括:产销对接、原材料种养殖基地建设、原材料组织、原材料收购补贴、产品整体营销等环节)(项目资金一期、二期共支持80万元,一期支持40万元,二期支持40万元

40

2

40

40

引导传统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转型研发8个电商主打产品,包含5个菜籽油单品。项目建设期内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至少3个以上合作社100户以上牧户转型增收,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25

2

50

不支持

4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

支持全力打造共舞和美区域公共品牌,以共舞和美为主打品牌,完成共舞和美区域公共品牌许可合同备案、团体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注册类别增项等,设立区域公共品牌共享机制,制定区域公共品牌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授权符合准入机制的企业、合作社使用区域公共品牌;结合全县优势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品种,引导企业、合作社研发电商适销精品,创建自有行业精品品牌,以区域公共品牌、行业精品品牌同时标牌的形式研发电商适销精品。支持共和县农畜特产品包装设计、印刷、VI体系升级,统一商标、统一包装,开展区域公共品牌营销;积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支持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微信朋友圈推送、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搭建区域公共品牌宣传体系。引导企业、合作社根据自身适合品类打造不少于5个行业精品品牌,通过知名自媒体、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品牌宣传广告不少于50条,利用微信朋友圈地域推广不少于10次,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全面提升县名及县域农畜产品知名度。

共舞和美区域公共品牌许可合同备案、团体标准制定、类别扩充、知识产权保护、注册类别增项等,制定区域公共品牌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

7

1

7

70

不支持

不支持

企业、合作社根据自身适合品类打造不少于5个行业精品品牌(主要包含商标注册、申请、标准制定等)

2

5

10

不支持

区域公共品牌、行业精品品牌包装设计

0.5

20

10

不支持

区域公共品牌、行业精品品牌VI体系升级(包括:签字笔、手提袋、纸杯、logo、服装、广告等系统设计)

8

1

8

不支持

区域公共品牌、农畜产品、行业精品品牌微信朋友圈地域推广

2

10

20

不支持

通过知名自媒体、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品牌及产品宣传广告

0.3

50

15

不支持

5打造农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

支持打造一套完善的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销售体系。加强电子商务营销引导,鼓励本地企业、合作建设自有电子商务网销平台、网店,支持提供平台开设保证金及网络营销宣传推广等,引导不少于5家企业合作社,在抖音、淘宝、拼多多等平台重点开设1个自有网店。提升本土电商平台共舞和美扶贫商城服务水平,为企业、合作社提供网店托管服务,积极邀请省内外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原产地考察和产销对接活动,对接线上线下销路,助力企业、合作社农畜产品上行,引导不少于20家企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支持企业、合作社、电商中心参加省、州组织的展销会,对接资源,拓展销售渠道。定期开展各类电商营销活动,在县内、西宁等地开展3次平台消费节,积极对接对口援建单位资源,在西宁、江苏常州等地共开展2场大型电商消费活动,提升产品销量。支持大力拓展营销渠道,发展县域农畜产品代理商不少于10家,入驻不少于25家大型商超、社区店、农特产品专卖店、连锁超市等,全力打造省内省外融合、线上线下营销模式。

引导本地企业、合作社开设自有网店(包括支持提供平台开设保证金等,重点开设1个自有网店)(网店停止运营后,保证金归还,用于其他企业、合作社开设自有网店)

0.5

5

2.5

123

不支持

30

企业、合作社网店线上乡下营销宣传推广(包括:节日促销、活动宣传推广等)

1.1

5

5.5

不支持

支持企业、合作社、电商中心参加省、州组织的展销会,对接资源,拓展销售渠道

5

5

25

不支持

对接对口援建单位在西宁、江苏等地共开展2场大型电商消费活动(包括:活动场地、媒体宣传、产品布展等)

30

2

30

不支持

在县内、西宁等地开展3次平台消费节(包括:活动场地、媒体宣传、产品布展等)

5

3

15

不支持

县域农畜产品代理商发展,开展原产地考察和产销对接活动(包括:平台对接、线下渠道对接、样品供应、营销等)

1.5

10

15

不支持

农畜产品营销推广服务体系宣传推广(项目资金一期、二期共支持40万元,一期支持10万元,二期支持30万元,平均每年支持20万元)

20

2

10

30

实现县域农畜产品入驻不少于30家大型商超、社区店、农特产品专卖店、连锁超市等(包括产品条码、产品租位、系统对接等)

0.8

25

20

不支持

3

推动农村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

助推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

支持加快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利用共舞和美扶贫商城等电商平台,引导县内大型商超等传统商贸流通主体入驻平台,开展线上商贸流通营销,至少引导3家企业转型升级,开展线上网络营销。支持以社区新零售的方式,在县内改造升级5个新型社交电商商贸示范点,引导实体商贸流通业通过社交电商创新经营模式。支持畅通乡镇、行政村产品流通环节,选择1-2家大型商贸企业,支持购置升级仓储、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鼓励其在龙羊景区、青海湖、倒河等地乡镇、行政村开设连锁经营店或经营站点支持1-2家乡镇、行政村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商超、商贸经营主体,给予相关配套支持开展批发、零售等业务,结合大型商贸企业下沉供应链建设,协同为农牧区零售网点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服务,提升农牧区现代化流通水平,促进工业品和日用品下行,打造新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传统商贸流通主体,开展线上商贸流通营销(主要包含活动策划、营销宣传等)

4

3

12

54

不支持

不支持

新型社交电商商贸示范点牌匾(不锈钢,银色或金色;80cm*60cm

0.02

5

0.1

不支持

新型社交电商商贸示范点电脑(i5处理器,612线程,8G1T+256G内存,19英寸显示屏)

0.4

5

2

不支持

新型社交电商商贸示范点打印机(惠普激光黑白打印扫描一体机,支持win7/8/8.1/10/11,长宽高406*360*253))

0.18

5

0.9

不支持

大型商贸企业下沉供应链建设,支持购置货架、升级仓储、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

8

2家(6年)

16

不支持

大型商贸企业下沉供应链建设,连锁经营店或经营站点营销、宣传推广、日用百货配送

0.3

30

9

不支持

乡镇、行政村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商超、商贸经营主体,开展批发、零售等业务

4

2家(6年)

8

不支持

乡镇、行政村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商超、商贸经营主体营销、宣传推广、日用百货配送

0.2

30

6

不支持

4

培育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

/

提升教材标准化,制订一套完善的农村电商藏汉双语标准化培训教材,打造线上培训平台,开通网络远程免费培训窗口灵活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体系建设;注重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开展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采取支持对未就业青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及电商实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加强电子商务相关实操培训,定期开展3期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激活培训学员电商创业潜力,遴选不少于30人作为重点跟踪孵化对象,建立电商人才库,支持赴县域外进行电子商务培训及参观学习,拓展视野,提升实战能力,鼓励重点孵化对象参与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创业、就业、增收,逐步培育一批本土电商致富带头人,加强电商示范宣传,带动更多群体参与电子商务发展。项目实施期,针对性深化升级培训相关人员300人次以上,提高创业就业转化率,孵化不少于30人进入电商直播团队,实现不少于30人通过电子商务创业,发挥电商致富示范性、引领性,培育不少于3名电商致富带头人;加强培训与产业链接,培育不少于100人从事电子商务相关产业就业。

制订一套完善的农村电商藏汉双语标准化培训教材

3

1

3

45

不支持

不支持

线上藏汉双语培训平台打造及定期维护更新

2

1

2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内)外出培训路费

1

14

1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内)外出培训餐费

0.8

14

0.8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内)外出培训住宿费

0.8

14

0.8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内)外出培训资料费

0.3

14

0.3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内)外出培训 培训费

1.8

14

1.8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外)外出培训路费

5.5

15

5.5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外)外出培训餐费

1.8

15

1.8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外)外出培训住宿费

2.8

15

2.8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外)外出培训资料费

1

15

1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对象(省外)外出培训 培训费

4.2

15

4.2

不支持

针对性深化升级培训讲师费

0.2

10

2

不支持

针对性深化升级培训资料费

0.01

300

3

不支持

针对性深化升级培训住宿费

0.4

10

4

不支持

电商创新创业大赛

5

3

5

不支持

重点跟踪孵化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

0.3

20

6

不支持

5

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根据2021年共和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升级优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打造、农村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培育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等各体系建设运营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设运营中,安排资金重点支持解决各体系分项建设内容,因项目资金分配不足、发展不均衡、长效发展支撑不足等问题而导致的建设目标不能达到预期问题,此笔资金支持项目建设运营发展过程中针对各大体系建设适当调补,保障各体系建设内容预期达标、优化提升,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项目长效运营,助力乡村振兴。

解决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升级优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打造、农村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培育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等各体系,项目资金分配不足、发展不均衡、长效发展支撑不足等问题,此笔资金可做适当调补,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资金二期支持90万元)

45

2

不支持

不支持

90

90

合计

795万元

/

500万元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