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共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李玉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牢牢把握、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在做好“留”“育”“用”三篇文章上狠下功夫,以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党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深耕育人沃土,专心“暖巢”,确保人才留得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近年来,共和县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在国家对口支援政策的倾斜下,育才基础进一步夯实。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迈上新征程,必须持续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从人才最关心关注、最直接现实的问题出发,用心用情打造拴心留才“软环境”。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着重从完善制度方面入手,修订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成员单位职责及办公室工作细则,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推动形成“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网络体系。突出责任落实。要持续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构建“明责—督责—考责”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体系。通过出台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办法、召开人才述职评议会议,有效提升人才工作执行效能。要聚焦《海南州泛共和盆地崛起人才行动计划分工方案》重点任务及分工,强化责任落实、细化目标任务、实化工作举措,确保政策精神全面把握、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突出关心关爱。要严格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建立结对关系,积极帮助解决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安居住房等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人才专项资金作用,用好现有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始终把保障干部人才身心健康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基本抓手,研究制定《共和县优化人才评价及使用实施细则》《共和县人才培养办法(试行)》,全面激活人才发展创新动能。把人才宣传摆在突出位置,充分挖掘优秀人才和团队典型,讲好共和人才故事、播好共和英才事迹,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为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优化比例结构,耐心“固巢”,确保人才育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近年来,共和县着力扩大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优化梯次结构,实现人才与实际需求协调发展。站在新的奋斗起点上,我们要始终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注重乡土人才专业化能力提升。要关注并加大对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乡村人才管理网络,对辖区内具有一技之长、带动效应明显的农村致富能手和各类“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分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挖”出来,对涌现出优秀“土专家”要给予重点扶持。要以乡村振兴、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等为主题,借助省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一批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村基层人才流失问题,持续加强“土专家”“田秀才”技能培训力度。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育。探索“县委党校+现场教学”“县内培训+赴外培训”“线上+线下”等模式,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努力形成“大培训”“大教育”的培训工作格局。同时,加强与对口援建地区联系,从全县各领域中选送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赴省外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身工作本领。深化拓展“组团式”帮扶形式,推动选派人才由医疗、教育领域向科技、农业、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有效延伸,全面实现由“独奏曲”向“交响乐”转型。注重后备干部库充实。要把后备人才充实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压实推进,全面分析研判全县干部队伍储备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具体成因和解决途径,大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放眼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通过年度考核、单位推荐、优秀年轻干部谈话调研、无任用推荐等方式,围绕年龄、专业、经历、特长等分级分类建立后备干部梯队,为全县经济社会追赶发展、追赶进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搭建发展平台,用心“拓巢”,确保人才用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坚持以用为本,确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近年来,共和县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事业为上,精准使用各类人才,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需要我们时刻树牢强烈的人才意识,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发展链、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为人才发展提供平台,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应,实现人才最大价值。搭建平台用才。要聚焦“四地”建设,精准把脉共和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引进省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服务基层,发展有机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产业,新建藏羊牦牛肉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蔬菜、青稞、藏羊等种养示范基地。持续强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博士团队开展项目科研攻关,推动共和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项目纳才。要坚持柔性引才引智与科技项目相结合,精准实施“昆仑英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博士服务团、校园引才、人才项目洽谈会等人才引育项目,扎实做好“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引才工作。建立“阵地式、常态化”的引才据点,依托常州市、省内外优秀医院和学校等资源平台,打造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引育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批人才创新工作室,实施“师带徒”“老带新”工程,发挥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切实缓解中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做优实干炼才。要注重加大对农林水牧渔等领域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坚持定向申报招录、自主招聘、春风暖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广泛招才引智,进一步扩充全县人才总量。同时,破除制度壁垒,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和艰苦乡镇流动,让更多的人才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作用、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