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动态>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让绿色拥抱海南大地

2018-05-30 11:47:50 点击:[] 字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大计,现已成为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州完成林业建设投资22.5亿元,实施人工造林种草103.5万亩、封山育林196万亩、新农村村庄绿化155个,全民义务植树2070万株。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州县投资5325万元扎实开展城镇绿化工作,山、林、城相互衬托的美好愿景正在海南慢慢变为现实。

走在共和县城北新区,街道两旁植树浇水的人所处可见,还有人在绿化区清理草根、垃圾……人与自然景象再现,城乡建设与生态改善在海南正日益变得和谐共融。

海南的绿,不仅绿在“表”,更绿在“里”,这得益于人工造林的制度化、常态化。

杨琼,与水电站打了18年交道。2012年冬天,杨琼第一次来共和县光伏电站看望在电站工作的丈夫李炬时,被当时塔拉滩恶劣的环境让她震惊:风卷着沙砾拍打在脸上,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黄土。

六年过去了,当杨琼再次来到塔拉滩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绿林、青草、羊群、光伏板……如今的塔拉滩一片翠绿、一片蓝色海洋。贵南县黄沙头,曾是周边农牧民的“噩梦”,也是当地干部群众永远抹不去的回忆。1996年,大规模的防风固沙人工造林工程在“黄沙头”展开。 20多年的时间,9.32亿元的投入,共治理沙漠化面积132.5万亩……20余载造林之路,漫长又煎熬,回看今朝黄沙头粗壮的杨树、各种灌木和蒿草,参与十年防风固沙的森多镇干部东曲笑着说,付出总有回报,看着黄沙头一天天变绿,值了!

夏季,共和县沙珠玉乡上村满眼翠绿。77岁的田养花老奶奶见证了沙珠玉乡“绿水青山”的蜕变。

田奶奶告诉记者,每年开春,乡亲们在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走进沙丘地带,搭起帐篷、播撒绿色。春天植树,夏天浇水,冬天管护。

“现在比以前好很多了,不仅树多了起来,我们每家每户还盖上了新瓦房,日子比以前好多了……”田奶奶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林业部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40多年的艰苦奋战,目前全乡林木总面积已达2.4万亩,近3年来更新林带60余条。眼下,沙珠玉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来到共和县恰卜恰河道绿色廊道,满眼的翠绿令人心旷神怡。这条贯穿整个州府的绿化带,不仅令居民漫步畅享沿途自然风光,还让“高效率、慢生活”成为现实。

兴海县,全州海拔最高的地区,低温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现实是,每年四月底,在子科滩镇兴同公路绿化带、桑当路绿化带、县城主要小区绿化带等区域随处可见义务植树“大军”。

在海南,从河道到公路,从城区到乡村,类似恰卜恰河绿色廊道这样的景观带随处可见,无疑,这是海南多年来持之以恒开展绿化的成果。共和县铁盖乡上合乐寺村二社有片面积约300亩的林子,林子的主人叫赵永福。33年前,他在荒地上种下树苗,如今这里鸟语花香、桃果满枝。在海南,像赵永福这样爱护生态、珍惜环境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了。近年来,海南州以“生态文化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民营造生态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

“原来倡导生态建设,往往是政府唱独角戏,百姓只是锦上添花的装饰。如今,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海南的生态建设正从政府向全社会转变。”州环保局局长张德显在采访时说。

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当地的农牧民群众。

一直以来,共和县龙羊峡镇阿乙亥村阿乙亥河周边经常会因为大雨天气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百姓苦不堪言,河道两边的环境生态十分脆弱。2017年4月,共和县环保林业局的人工造林项目在龙羊峡镇阿乙亥村实施,在阿乙亥河附近种下了近5公顷的树,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建起这两道绿色屏障,有效缓解这些问题。

“种树好啊,村子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生活也畅快,种树国家还有补贴,村里人造林的兴头越来越大。”村民多巴高兴地说道。

其实,对于不少百姓来说,植树造林并非只有保护生态这样一个好处,每年这个季节,植树造林都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务工的好去处。“种完地在家也是闲着,我就到县城栽树来了。一方面能挣点零花钱,一方面也是保护环境,这是一件好事。”张福军是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的村民,每年春耕之后,他都会带着妻子和儿子到县城跟着承包绿化城镇的老板打工,平均每天能挣到120元钱。张福军说:“攒点钱,在新盖的房子里添置一些新家具,开始准备给儿子娶媳妇……”说话间,老张笑得合不拢嘴。护佑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2017年,海南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民生支出达76.14亿元……(海南报记者/才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