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动态>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贷”动 致富新希望

2018-04-25 08:38:15 点击:[] 字体:

   “眼前这三个红色的棚舍就是我们合作社养殖生猪的地方,品种主要有藏香猪、杜洛克猪和二元猪,加起来将近600头了。”说话的人叫仁青有,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直乃亥村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

    2012年5月,共和县青有生猪养殖场正式挂牌成立,运营半年多初见成效。可好光景却让仁青有犯了难,一心想扩建棚舍的他,手头却没有足够资金。但致富梦却并没有轻易破碎,2013年合作社争取到共和县扶贫局连片开发项目资金20万元,2015年民营企业援助扶贫配套项目又为合作社带来20万元发展资金。终于在2015年10月25日,占地2公顷的养殖基地让合作社的每个人都乐开了花。

    “现如今的养殖场是当年面积的4倍,可要是没有那些来之不易的启动资金,现在的新养殖场也没办法建成。”原来,总投资330万的新养殖场除了县扶贫局、农牧局的扶持资金以外,最让仁青有意外的便是那200万的金融扶贫贷款。“当时听说合作社可以向农商银行申请扶贫贷款,而且只需要贫困户和合作社相关手续就能贷200万元,不仅审核时间短,而且贷款的途径我们也放心。说到底,这笔钱可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现如今的青有生猪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养殖场”的经营模式,不仅被青海省农牧厅认定为畜禽规模养殖场,还被共和县扶贫局评为县扶贫产业生猪繁育示范基地,带领着40户178人共同致富,每户年分红能达到1000元。谈起合作社的变化,负责人之一拉后加不禁打开了话匣:“没贷款之前,合作社最多只能养殖200头生猪,而且由于棚舍面积小,想挣更多的钱也没有出路。通过了解相关扶贫政策,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银行提出贷款,没想到200万资金就这样打进了账户,当时我的脑子里已经开始想象新棚舍的样子了。”

    扩建后的合作社场区内饲料加工机组、消毒池、病死畜处理、污粪处理等设备一应俱全,生猪养殖的基础设备也基本完善,养殖场全部采用电子监控设备进行管理,随时都可以观察掌握生猪的情况。“为了能更科学地养殖生猪,提高产率,我们还专门去陕西、甘肃等地学习。用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咱们本地的气候情况,给养殖场安装了暖气。在冬天,还专门给小猪崽的笼里放上了电褥子。现在的养殖方式逐渐成熟,一年能出栏两次,以一只700多元的价格售出,待还清200万贷款后,纯收入能达到30万元。2017年又贷款了100万,希望今年的收入能比去年多挣一倍!”言谈中拉后加的眼神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

    2015年贷款的200万元给合作社开了个好头,而2017年向青海银行申请扶贫贷款的100万元带来的是更大的希望。这些贷款不仅让合作社在原基础上加盖了三个棚舍,840平方米的有机肥加工厂也拔地而起。“等有机肥加工厂设备完善之后,预计每年能产60至70吨肥料,到时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合作社的分红只会越来越多!”仁青有和伙伴们的笑声充斥着整个房间。

    方便的还款方式、有力的补贴政策、灵活的贷款模式、透明的信贷制度加快了贫困户的致富步伐,更有效提高了精准扶贫力度。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而金融扶贫“贷”来的希望正像清晨的阳光,照亮着创业者一条条致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