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070211020000043000000/2023112300000899 | 发布机构: | |
生效日期: | 2023-12-28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民生信息、重点领域(农牧、财政、民政、卫生、食品、住房、教育、体育文化、乡村、) |
共和县2023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县级自查自评报告
州督委办: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依据《青海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复查监测办法(试行)》,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复查监测工作的通知》(青教督委办〔2023〕20号)要求,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分赴全县11个乡镇21所中小学就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性指标巩固情况进行县级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共和县现有中小学22所,其中寄宿制学校21所,走读学校1所。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19893名,小学13314名、初中6179名、高中400名,现有教师1132名。目前,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3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5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99%。
二、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八项指标进行自查自评,均达到了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基本标准要求(具体达标情况见下表)。
学校名称 | 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2㎡ |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3.5㎡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330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5台 | 生均图书册书20册 |
师生比 1;19.5 | 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数0.04 | 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0.02 | 综合评估 |
县第一小学 | 2.60 | 6.7 | 2767 | 14 | 30 | 1﹕25.5 | 0.04 | 0.03 | 达标 |
第二寄宿制小学 | 4.90 | 3.6 | 2136 | 10 | 27 | 1﹕27.2 | 0.04 | 0.03 | 达标 |
县第三小学 | 6.70 | 19.0 | 2249 | 22 | 50 | 1﹕26.4 | 0.04 | 0.03 | 达标 |
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 | 4.10 | 3.8 | 1950 | 16 | 47 | 1﹕19.0 | 0.05 | 0.04 | 达标 |
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 | 2.00 | 7.1 | 2069 | 14 | 70 | 1﹕20.5 | 0.05 | 0.05 | 达标 |
县龙羊峡镇寄宿制小学 | 20.30 | 33.4 | 1880 | 46 | 82 | 1﹕10.7 | 0.09 | 0.09 | 达标 |
县沙珠玉乡寄宿制小学 | 12.80 | 54.1 | 5162 | 29 | 55 | 1﹕12.3 | 0.08 | 0.06 | 达标 |
县铁盖乡寄宿制小学 | 6.90 | 11.0 | 4865 | 38 | 45 | 1﹕10.5 | 0.10 | 0.08 | 达标 |
倒淌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 | 6.70 | 12.0 | 1014 | 16 | 59 | 1﹕20.0 | 0.05 | 0.04 | 达标 |
江西沟民族寄宿制小学 | 10.30 | 26.4 | 1814 | 30 | 58 | 1﹕22.5 | 0.04 | 0.04 | 达标 |
青海湖学校(小学) | 18.30 | 20.0 | 17772 | 29 | 30 | 1﹕13.6 | 0.07 | 0.06 | 达标 |
黑马河民族寄宿制小学 | 7.50 | 12.2 | 1082 | 15 | 33 | 1﹕21.1 | 0.05 | 0.03 | 达标 |
石乃亥民族寄宿制小学 | 5.10 | 15.5 | 1664 | 17 | 35 | 1﹕18.0 | 0.06 | 0.04 | 达标 |
切吉乡民族寄宿制小学 | 7.60 | 12.0 | 1377 | 21 | 50 | 1﹕20.1 | 0.05 | 0.04 | 达标 |
塘格木镇寄宿制小学 | 3.20 | 17.0 | 2048 | 26 | 68 | 1﹕13.5 | 0.07 | 0.05 | 达标 |
英德尔民族寄宿制小学 | 5.50 | 21.0 | 2939 | 44 | 40 | 1﹕22.4 | 0.04 | 0.04 | 达标 |
湖东种羊场子弟学校 | 6.00 | 23.4 | 2038 | 38 | 38 | 1﹕15.1 | 0.07 | 0.06 | 达标 |
城北学校(小学) | 2.30 | 5.7 | 3644 | 10 | 21 | 1﹕34.2 | 0.03 | 0.02 | 达标 |
廿地乡民族寄宿制小学 | 8.00 | 19.4 | 2773 | 19 | 18 | 1﹕16.9 | 0.06 | 0.05 | 达标 |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情况表(小学)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情况表(初中)
学校名称 | 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2.2㎡ |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5㎡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600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10台 | 生均图书册书30册 | 师生比1;15 | 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0.039 | 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0.026 | 综合评估 |
县民族中学 | 4.38 | 12.3 | 2044 | 16 | 32 | 1:15.3 | 0.07 | 0.05 | 达标 |
县中学 | 4.73 | 6.2 | 3059 | 23 | 36 | 1:15.0 | 0.07 | 0.05 | 达标 |
青海湖学校(初中) | 9.99 | 7.5 | 6650 | 11 | 22 | 1﹕13.7 | 0.07 | 0.05 | 达标 |
城北学校(初中) | 7.72 | 18.9 | 12101 | 33 | 32 | 1﹕15.0 | 0.07 | 0.06 | 达标 |
(二)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均衡状况
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八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51,初中0.25。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要求。详见下表。
项目 |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m2) | 生均体育运动面积 (m2)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 生均图书册数 |
师生比 | 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 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
综合 | |||
小学 | 全县平均值 | 4.78 | 9.9 | 2715.5 | 0.17 | 41 | 1:21.4 | 0.05 | 0.04 | - | ||
差异系数 | 0.58 | 0.80 | 0.94 | 0.38 | 0.47 | 0.29 | 0.29 | 0.32 | 0.51 | |||
初中 | 全县平均值 | 5.58 | 9.89 | 3845 | 0.2 | 35 | 1:15 | 0.07 | 0.05 | - | ||
差异系数 | 0.36 | 0.38 | 0.73 | 0.10 | 0.31 | 0.04 | 0.03 | 0.07 | 0.25 |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根据《青海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要求,对照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自查自评,自查自评结果为96分,具体结果见下表。
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自评情况表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分值 | 县级自评得分 |
Ll | L2 | L3 | L4 |
入学机会 (20分) | 1.县域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1分);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5%( 1分);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 (1分);纳入财政保障体系( 2分) | 5分 | 5 |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5分) | 5分 | 5 | |
3.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低于80% (5分) | 5分 | 5 | |
4.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各初中学校的比例在40%的基础上逐年提高 (5分) | 5分 | 5 | |
保障机制 (25分) | 1.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5分) | 5分 | 5 |
2.近三年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3分);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3分) | 6分 | 5 | |
3.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2分);制定并有效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财政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3分) | 5分 | 5 | |
4.足额征收和拨付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2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用于教育,并优先用于义务教育(2分) | 4分 | 4 | |
5.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省对下转移支付增量资金不少于20%的资金要用于教育支出(3分);新增财力和超收收入的安排要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2分) | 5分 | 5 | |
教师队伍 (35分) | 1.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5分) | 5分 | 5 |
2.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师配备合理(5分);师生比达到省定编制标准(5分) | 10分 | 9 | |
3.改进和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定期交流制度(5分);教师定期交流制度(5分) | 10分 | 10 | |
4.落实教师培训经费(5分);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5分) | 10分 | 10 | |
质量与 管理 (20分) | 1.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4分) | 4分 | 4 |
2.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1分);实行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参与的评价方法(2分) | 3分 | 2 | |
3.小学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2分);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2分) | 4分 | 4 | |
4.小学、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85%以上小学(1分);初中(2分) | 3分 | 3 | |
5.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重点校和重点班(1分);公办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2分) | 3分 | 3 | |
6.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3分) | 3分 | 3 | |
总计 |
| 100 | 97 |
|
|
|
|
(四)“一票否决”指标完成情况
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通知》要求,对“一票否决”指标进行了全面自查。
1.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2.全县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人口数203人,在校生196人,入学率达到96.55%。
3.为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自2014年义教均衡验收以来,县政府将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逐年逐步完成县政府承诺资金到位,每年始终保持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严格管理将征收的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附加费,专项列支,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教育。
4.我县教育系统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违纪违规事件。
(五)与2021年指标对比分析
项目 |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m2) | 生均体育运动面积 (m2)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 生均图书册数 |
师生比 | 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 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
综合 | |
小学 | 21年全县平均值 | 4.94 | 10.1 | 2766 | 17 | 41 | 1:17.1 | 0.05 | 0.04 | - |
22年全县平均值 | 4.78 | 9.9 | 2716 | 0.17 | 41 | 1:21.4 | 0.05 | 0.04 | - | |
21年差异系数 | 0.59 | 0.71 | 0.68 | 0.43 | 0.42 | 0.46 | 0.3 | 0.34 | 0.49 | |
22年差异系数 | 0.58 | 0.80 | 0.94 | 0.38 | 0.47 | 0.29 | 0.29 | 0.32 | 0.51 | |
初中 | 21年全县平均值 | 4.9 | 8.9 | 4799 | 17 | 38 | 1:14.2 | 0.064 | 0.044 | - |
22年全县平均值 | 5.58 | 9.89 | 3845 | 0.2 | 35 | 1:15 | 0.07 | 0.05 | - | |
21年差异系数 | 0.3 | 0.46 | 0.58 | 0.28 | 0.23 | 0.11 | 0.11 | 0.31 | 0.30 | |
22年差异系数 | 0.36 | 0.38 | 0.73 | 0.10 | 0.31 | 0.04 | 0.03 | 0.07 | 0.25 |
根据上表得出2022年小学综合差异系数比2021年下滑0.02,初中综合差异系数比2021年高出0.05。
原因分析:因在校生逐年增多,学校班级数量随之增加,导致教师紧缺,究其原因以下几个因素,其一2021年全县学生数为 18765名,2022年学生数为19265名,2023年学生数为 19893,三年内增加了 1128名学生。另外,根据国家教师编制标准,未核定藏语文课程教师编制。其二铁盖、龙羊峡、沙珠玉、江西沟、廿地等乡镇小规模学校按照国家小学 1:19.5的师生比编制标准测算,每个学校应核定教师编制6名左右,但开齐开足课程至少配备教师 18名以上。县城8所中小学和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学校共有15名校医占用专任教师编制;各学校财务人员共计 44名占用专任教师编制;2009年教育布局调整时从其他事业单位分流闲置人员到学校后勤岗位工作16名,目前尚有7名;从州歌舞团分流2名舞蹈演员占用专任教师编制,以上合计68名,占全县教师总量的 6%。其三我县高级中学于202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招生400名学生,至今未核定教师编制,占用义教阶段教师编制。因此,全县教师总量不足,体音美、科学及初中理化生等专业教师紧缺。县高级中学未核定教师编制,部分学校师生比过高不达标,导致小学综合差异系数略有下滑。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始终将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一是调整了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教育、人社、发改、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等工作,认真梳理和分析了各项指标,明确了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对全县21所学校办学水平达标情况进行了县级自查,重点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状况和校际间的差距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对指标达标情况进行自查自评,为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及时足额拨付各项经费及补助资金,普及学前三年免费教育5900名学生,义务教育19265名学生,受助覆盖面达100%。一是目前落实2022年各类教育奖补资金8365.37万元,惠及中小学生18908名、在园幼儿5900名(其中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 2306.6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2678.47万元、学前三年免费教育补助资金808.31万元、三江源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416.28万元、三江源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费 137.07万元、三江源学前教育公用经费 245.5万元、三江源学前教育生活费368.4万元、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529.7万元、异地办学奖补资金875万元)。二是落实地方性政策规定的各项经费4797.84万元,其中校长、副校长、主任和副主任津贴24.52万元,班主任津贴255.8万元,本子款104.97万元。校方责任险40.94万元、学生体检费196.35万元、村级幼儿园公用经费 16.31万元、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津贴32.04万元,教研、电教专项经费5万元,教师培训经费 23.2万元,超课时津贴 18.08万元,教育风险基金15万元,思想政治辅导员津贴 94.2万元,中小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15万元,课后服务费300万元,追加高中部分公用经费、生活补助资金等82.7长期政府临聘人员工资3573.73万元,其中:幼儿教师300名,保育员和清洁工100名,保安人员53名,炊事员82名,公益性岗位100名。三是2022年总投资2.2亿元实施项目12个,其中续建项目5个,总投资1.17亿元,支付资金1.15亿元,支出率98%,目前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项目7个,总投资1.02亿元,已全部开工,目前支出资金0.62亿元,支出率60%。同时完成了县一民小家属院34户征地拆迁工作,争取了运动场建设项目;县第三寄宿制小学11户居民纳入了拆迁范围,县中学操场西边近十亩地变更为教育用地划拨给县中学,各学校校园空间得到逐步扩大。四是全面实施十五年教育资助政策,覆盖率达100%,无因贫辍学的适龄人口,各学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覆盖率为100%。为951名大学生共发放三江源奖补资金664.75万元。为905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792.03万元。资助励耕计划贫困教师17名,资助资金19万元。五是利用教育附加费2800万元,更新全县21所中小学护眼灯、智慧黑板、课桌凳、学生用床及路灯,对我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一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2022年度国家级和省级“国培计划”培训学习指标,足额选派和督促中小学各科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并建立外出培训学习教师培训档案。截止目前,共有1818人(次)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其中“国培计划”6人(次)、省级培训1127人(次)、州级培训35人(次)、县级培训650人(次),参训率达158.9%。二是组织教师到江苏常州市结对学校,西宁市、海东市、黄南州等地优秀学校观摩学习,并在黑马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县一小等教学质量显著学校进行县域内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学校领导管理能力和学科教师教学技能。三是组织举办了2022年共和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408名校长和班主任参加培训,切实加强了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四是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形成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师梯队,年内共评选县级学科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243名。五是县城8所学校24名青年教师进行校际间轮岗交流,32名中小学教师在县域内调动调整,进一步均衡教师配置资源。六是2022年,通过“智慧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洽谈会成功签约、引进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0名,“校园引才”项目引进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硕士研究生15名,签约引进紧缺学科免费师范生 10名,引进江苏常州市对口支援教师3名;通过实施教师“银龄计划”返聘退休老教师10名,“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选派8名县城优秀教师到农牧区学校任教,接受省内外院校支教生65名(青海师范大学顶岗支教57名、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8名);向人社部门争取公益性岗位31名,招聘了体、音、美等紧缺型岗位教师,师资队伍不断充实。
(四)狠抓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常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校长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教育教学分值,组织教研员对学校课程管理、教学管理、计划实施、校本教研、教师配备等情况进行巡查,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并组织召开全县中小学教研工作会议,学科教研员分析试卷,剖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常规问题,推广教学工作中的亮点与特色、通报不足和问题,认真总结和反馈,教学质量末尾的学校进行表态和谈话,提出改进措施,及时进行整改,不断提升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教材管理政策规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切实选好用好教材。开学初,对全县中小学教材和教辅资料征订、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未发现违规问题。三是在以通过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分析对比促使全县各小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把中考成绩作为检验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杆,切实加强四所初中学校的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配备,狠抓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中考整体成绩继续保持着全州领先地位,1339名学生考入普通高中,升学率达70.4%,升学率较2021年提升5.02个百分点,其中考入江宁班41人,占全州招生总人数的51.25%。四是积极组建足球、篮球、棒球、钢琴、演讲、朗诵写作、说唱艺术、藏汉书法、英语配音和人机对话等具有特色兴趣社团,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举办全县中小学第三届“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教育系统“民族团结杯”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全县师生书画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足球联赛、书法比赛、寒暑期兴趣培训班等活动,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县民族中学射箭、一民小书法、倒淌河寄小格萨尔说唱和小小讲解员等社团活动成效显著,县民族中学射箭队在省运会青少年射箭比赛中分别取得了男子组和女子组个人、团体第一名。同时,加强普通学校开设藏语文第二课堂,培养普通学校学生藏语文兴趣爱好。五是截止2022年年底,全体教研员共听课、评课395节,查看教师教案987本、学生作业18056本,对老师进行个别指导436人(次)、组织召开集体研讨会38次、教研活动40次,上示范课14节,切实为本地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助推作用。六是组织骨干教师和县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为乡镇学校送教、送培、送研,开展评课议课、学科教研等活动,加强了城乡教师交流,促进了县域内校际间的交流与融合。截至目前,共送教68课时,惠及学生近8600余名,受益教师达700余人。七是进一步强化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内各个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能力,我县所有中小学“三个课堂”成功对接省平台,网络教研将会实现异地同研,专递课堂将会实现跨区域同屏互动。
(五)落实惠民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建立了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个为主”政策,将3125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义务教育管理,全部实行免费入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享受同等教育。二是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为成员的关爱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孤儿等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及问题,保证了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三是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权益。全县适龄三类残疾儿童人数为203人,在校生为196人,入学率达到96.55%。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和“送教上门”服务等方式,切实保障了所有适龄残疾儿童能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六)落实双减政策,减轻课业负担。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关于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具体要求,实施课后服务5+2模式,建立和落实课后服务保障机制,财政预算安排课后服务专项资金300万元,招聘课后服务指导教师,切实提高了课后服务保障力度。二是为加强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县教育局公开招聘课后服务专业指导教师62人,已按各校专业需求分配到校,满足了中小学课后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了教师专业与年龄结构,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课后服务“5+2”全覆盖,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课后服务“一校一案”,结合本校特色和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切实减轻了家长负担。三是严格落实省、州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2022年7月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移交至各相关部门,开学前会同公安、消防、市监局、文化等部门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县域校外辅导机构。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与国家和省、州的指标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经费仍显不足,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教师结构性紧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音体美、科学等专业教师紧缺。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要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主动作为。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好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教改研讨等活动,不断完善城乡教师帮教服务制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引进专业人才,认真落实教师各项待遇,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报请州级相关部门落实县高级中学教师编制;依据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情况,合理增加教师编制,尤其是小规模学校按班级比例测算教师编制,切实解决我县教师总量不足问题。三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的工作思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