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共和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文件>县级文件>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17-01-20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县级文件

共政发〔2016〕267号 共和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共和县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20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共和县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61230

 

 

 

是否宜公开选项:宜公开                                                     

  抄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纪委。          

  共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30印发    

共和县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广大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创造有利的条件。为统筹规划我县“十三五”期间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省、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结合今后五年我县体育事业面临的新挑战,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特制定了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青海工作“四个扎扎实实”的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健康发展理念,贯彻中央、省委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满足群众日益的多元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县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健康有序的发展,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幸福共和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继续加强居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意识的提高,不断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我县的传统体育文化,让我县体育赛事活动水平迈上新台阶。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让全县人民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之中,增强全县人民的身体素质;到2020年,全县力争实现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全民健身广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全民健身广场、乡镇全民健身点、寺院健身路径实现全民健身器材全覆盖;继续实施“体育健身进寺院”活动,一定规模寺院体育设施配备率达到100%;实现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13万余(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万以上,实现人均全民健身场地1.9平方米,实现11个乡镇设立社会体育组织,99个行政村、16个社区设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0人。让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构建成为让广大群众基本满意的体育健身需求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居民健身意识,积极倡导健身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全县人民的身体素质,力争让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不断提升居民主要体质指标,让全民健身计划落到实处。

    二、主要任务

(一)弘扬体育文化,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大力宣传运动体育项目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和发展我县传统射箭和民间赛马方面的体育文化,继续发挥特色文化遗产对我县全民健身活动的促进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共和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二)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特色品牌,让全民健身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近年来,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县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和传统体育节庆,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吸引了更多游客,带动了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共和有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历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对体育都有着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赛马、篮球、射箭等娱乐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太极拳、赛车、登山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行业系统、各社会团体等要经常组织类人群开展具有品牌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争取在全县每年举办单项体育活动4次以上,举办体育活动570余场次,不断让“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现代生活理念在全县上下普遍形成。在农牧区、在学校、在机关、在节假日、在各种庆典活动中,各族群众都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其中:足球、篮球、射箭、锅庄、赛马、赛牦牛、举沙袋、拔河等比赛成为了全县农牧民的最爱。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农牧区每年盛大节庆中都会举办全县综合性的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群众性体育活动,挖掘、整理和传承我县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鼓励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活动,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以行业为单位的体育赛事更是数不胜数,极大地树立和增强了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而且每年将如期举办传统的民族射箭赛、赛马、赛牦牛、举沙袋、拔河等体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地区间交流,不断扩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为全民健身保驾护航。依托“环青海湖体育产业基地”这一优势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和鼓励各类企业投资体育事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健身消费,鼓励和引导群众体育消费,扶持和发展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为各种人群提供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需求。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公共体育健身服务水平重点,发展以体育彩票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建立体育彩票工作站,加快设立乡镇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和户外体彩销售站点,加强对体育彩票的规范和科学管理;通过冠名、合作、赞助等形式,打造赛事品牌,发展体育用品销售市场,增加体育消费水平。扶持成立1-2家体育用品制作企业,力争将龙羊峡打造成省级体育休闲训练基地。加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在龙羊峡景区、青海湖景区加大自行车道、高原越野赛赛道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并开发自行车环游、水上漂流、徒步运动、冰雪运动等与体育健身有机结合的游乐项目,实现体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做好体育文化活动,带动全县旅游休闲体育业发展。

(四)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激发全县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力。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16年计划实施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四项。即:环湖南岸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共和县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项目、龙羊峡足球场地的建设、龙羊峡自行车速降赛赛道的建设项目。建设县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五个一”工程,即一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已建成)、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标准游泳馆、一个综合体育馆(已建成,根据统计:取每月人数平均值,全县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次190人左右,累计接待大型活动达10次以上,接待人数达132477人,已发展会员371人次。)一个体育公园,各街道要相应建有多功能体育活动广场,各村社要相应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近年来,共和抓住扩大内需项目的深化实施,调整思路;提出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的战略思路,进一步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满足群众体育运动需要。通过上级财政、对口援建、县级财政和民间社会团体等多种途径投入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体育基础设施网络,能够基本保证体育产业化的基础要求。加大农牧民体育工程建设力度。从2014年开始至今,在省体育局、州文体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计划对全县11个乡镇、99个村、16个社区进行全民体育健身全覆盖工程,将此惠民利民工程做到实处,成立以我县主管文化体育的副县长为组长,县文体广电局局长为副组长,11个乡镇长及县文体局干部为成员的全民体育健身全覆盖工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同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安排,确保按期完成此项工作。

(五)整合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健身资源共享。一是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有关居住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造全民体育健身设施。同时要求已建造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得挪作它用。二是进一步加大以重点建设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等配建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步道、冰雪场地、健身路径等多功能体育健身设施,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机关、全事业单位要创造条件建设体育健身设施,为职工参加体育健身创造条件。三是不断增强体教结合是共和体育发展的主导思想,积极整合全县体育资源,努力探索体教结合之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组织业余锅庄队、射箭队、太极拳、户外拓展队等全民体育事业,使共和竞技体育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和方法,引导和鼓励群众经常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体育竞赛活动和健身展示活动,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四是打造一批群众参与性强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扩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力,创建“一县二品”活动(即一个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一个群众体育竞赛品牌射箭)。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县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完善和创建管理机制与志愿服务体系,县级体育主管部门计划每年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30名,让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好民族传统节日全民健身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实施好每年88日“全民健身日”的系列全民健身活动。

(六)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和职工体育。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将足球、篮球运动发展成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并定期举办学校篮球赛和运动会。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学生体能素质明显提高,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体育训练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外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加快发展农牧区青少年体育,县政府将发展农牧区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牧区篮球足球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增强农牧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党员活动室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大力发展职工体育,各级人民政府将各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让广大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之中,以乡镇、村、社区和街道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区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培养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社区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村(社区和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着力推动机关教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制定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制测试活动,让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七)鼓励、支持特殊人群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妇女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体育活动吸引和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健身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妇女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不同年龄的妇女健身活动骨干,带动妇女健身活动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各类体育场馆要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给予优惠接待、优质服务,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壮大残疾人体育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队伍,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并免费向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重视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残疾人运动和健身展示活动。

(八)强化各类体育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力争将基层体育组织数量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层体育组织(协会)覆盖率达到40%,全县建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学生等体育协会达到13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5家,社区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妇女健身点有较大发展,50%以上的街道、40%以上的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九)创新机制,让全民健身更具科学化。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达标活动。建立证书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让全县人民群众的体能素质进一步的提升。

 (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模式,推动全民健身健康有序发展。为了让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我县力争在青海省体育总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搭建全民健身交流平台,弘扬和发展我县传统的体育文化和活动,积极引进省内外兄弟州县优秀的体育文化,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大型的赛事活动、培训,加大吸收省外乃至国际先进的理念、设备等。加强国际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我县的影响力,让全民健身发展的更快、更好、更强,创建共舞和谐的美好新共和。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以县文体广电局为牵头单位,旅游、教育、卫计、民政、城建、城管、国土、农牧科技、扶贫、水利、环林、工会、共青团、妇联、民政、残联、各乡镇、行政村、社区等相关单位配合,坚持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宏观管理、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联动;各有关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县文体广电局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并在顶层设计和工作落实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可在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组织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健康为主题,整合各相关部门工作,在乡镇、行政村、社区等层面探索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

(二)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形成崇尚科学文明的健身社会风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报道,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县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不断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体育健身提高个人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县广播电视站要安排开设关于广播体操、健身操(舞)、太极拳等普及健身活动的节目,通过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让全民健身科学化、生活化、实效化。

(三)推进法治建设。各单位要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范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县级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政府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