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
近年来,共和县立足“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思路,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实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覆盖、标准全落实、质量全达标。
抓基础补短板,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坚持把基层医疗设施建设作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来抓,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医改领导小组等,强化县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底的医疗服务网格。投资990万元实施县中医院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争取项目资金2210万元建设省级重点专科1个,县级特色专科12个,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14所卫生院配齐DR、生化分析仪、彩超、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达标10家,达标率76.92%。升级改造全县100所农牧区卫生室,实施四室分开(诊疗室、药房、留观室、治疗室)标准化建设,形成“覆盖面广、建设规范、服务到位”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县各类医疗机构达212家,医疗人员达1108人,其中乡村医生和民营医疗人员占比50%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急诊接诊9.32万人次,乡镇医疗机构急诊接诊人次占比63.59%。
强机制促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扎实开展县中医院提质攻坚行动,与海南州人民医院建设区域紧密型医联体,促进县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建立以县中医院牵头,县疾控中心、妇计中心为工作指导,14所乡镇卫生院、100所村卫生室为成员的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成立人事、财务等九大管理中心,建立心电、病检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加强医共体管理自主权,健全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人员、资产、业务、绩效考核等“六统一”管理机制,上半年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同比增长19.46%。加快建设以银医合作方式的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深入推进14家分院医保接口对接工作,促进医共体信息互通共享。认真落实海南州卫健委八项要求和九项措施,持续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及时调整58项诊疗项目价格,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稳步推进海湖医院、大民医院DRG付费改革,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采品种343个,采购金额达582.53万元。
优服务保民生,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加快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工作,目前已完成省级现场验收工作,县乡各医疗机构均能提供中藏医诊疗服务。整合县疾控中心与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队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局,组建传染病应急处置综合应急小分队,提升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及“两病”医疗保障工作,筛查纳入慢性病管理的高血压患者6407人、糖尿病患者1482人。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监测人群慢病医防融合健康管理,全口径监测对象、重点监测三类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认真落实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要求,累计完成异地就医4000人次。直接结算门诊医疗费41.62万元、住院医疗费755.66万元。落实脱贫人口就医“六减免”政策,共减免2208人(次)9.6万余元。
建队伍育人才,凝聚内生发展动力。深化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9名医疗援青专家坐诊县中医院提供“精准式”帮扶,签订“师带徒”培养协议,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病例讨论、业务知识培训等方式对每个重点科室培养1至2名骨干医师或医技人员,推动医疗帮扶从“输血”走向“造血”转变。依托“中医传承工作室”“高原基层名医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10余名。先后组织各医疗机构负责人35名赴三明市观摩学习,选派业务骨干12名赴省内外进修专业知识,开展医共体内医务人员业务培训12期360余人(次)。实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政策,各行政村配备村医2名,负责农牧区常见病多发病初诊,承担妇幼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疾病监测和防治等医疗卫生工作,全心全意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