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简讯立足县情实际深化体制改革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实现大繁荣大发展
今年,共和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州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大会精神,不断深化县情认识,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合力挖掘特色资源,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特色发展之路,力争“十二五”时期基本建立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村社区文化综合活动中心设施配备率达到80%以上,广播电视及文化资源共享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以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
一是围绕完善文化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管理和服务形式,加强对文化发展方向、总量、结构、质量的宏观调控,制定实施文化发展规划,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加快培养文化人才队伍,努力培养文化名家、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文化演艺队伍,加大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全县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阵地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探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长效机制,使乡镇综合文化站走上运行正常、群众受益的路子。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促进全县政治稳定及文化安全。
二是围绕增强服务功能,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现已形成“县文化场馆为骨干、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的前提下,认真实施投资1.45亿元的共和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投资3.3亿元的藏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加快青年公园地热资源开发、少年宫改造步伐,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牧家书屋、文化进村入户、进社区等重点项目,分年度完成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配备全县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设施。建设县城影视娱乐中心、县电视台演播大厅及乡镇调频广播转播站,认真实施农牧区广播电视“村村响”、“村村通”工程,完成直播卫星、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广播电视进寺院”覆盖率达50%。全面推动实施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项目,对全县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维修,对当家寺等7处具有保护价值的遗址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日月山至伏俟城、夏拉草原至龙羊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努力将南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伏俟城申报列入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
三是围绕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切实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免费开放全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保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大力推进农牧区电影放映“四进”活动。鼓励农牧区、社区、企业、学校、部队等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广场等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全县30个农村歌舞及曲艺队和社火队、69个射箭队、66个文化中心户、49个文化大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大文化设施和设备的配备力度,保障农牧区、社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切实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传承和发展拉则恰日等为主的民间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大力开展传统民间射箭、民歌演唱、则柔、赛马等文体活动,积极举办文艺调演、汇演、展演等评比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四是围绕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积极开发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积极争取开发挖掘唐蕃古道、文成公主进藏、格萨尔文化等产业项目,开发复原黑古城、伏俟城历史文化遗址,认真实施共和县赤雪嘉姆文化演绎合作社、唐蕃玛尼石经城民族风情园建设及《格萨尔》文化产业‘岭国服饰城’改扩建等文化产业项目,依托唐蕃古道资源优势和青海湖机场落地建设所提供的交通优势,全力开辟青海湖—夏拉草原—恰卜恰—龙羊峡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上规模、上档次的民族民间地域特色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基地,鼓励县内“掐丝唐卡”、“藏绣”、藏文化元素画廊、藏族服饰、民间特色石雕等文化产业经营户创作精品。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各类展会,增强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外宣力。进一步优化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物、音响发行等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共舞和谐”标志性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以“和”文化为主的地方性文化品牌。借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拉伊”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中国“藏族拉伊之乡”文化新形象。以“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为题材,积极策划和制作以影视动漫为载体的宣传片,不断扩大共和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逐步提升共和知名度。
报:州委、州政府办公室。
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县纪委办公室。
发: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共印75份)
审签:安谱昌 编辑:李永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