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简讯挖掘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不断开创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共和县围绕“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安排,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开创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新局面。一是加强领导、多管齐下,发挥整体合力。不断完善全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乡镇、村社工作机构,强化了县、乡、村三级工作责任制,实行县级党政领导联村、相关部门负责人包村、工作小组进村蹲点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指定专人负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夯实发展基础。按照“捆绑用、集中投,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全面整合各渠道项目资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积极争取金融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牧区群众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深入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截止目前,全县已有40个牧业村建成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3122.3万元,其中国家扶持资金1399.5万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722.8万元。三是广泛宣传、统一思想,引导全民参与。针对广大牧民群众将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与公社化相提并论、出现突击出售牲畜等现象的实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举办相关培训班讲解有关政策。同时,充分结合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偿机制工作,组织广大干部深入牧区村社,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张贴标语、电视播放、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动员,耐心说服引导,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群策群力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为探索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四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确立发展模式。坚持挖掘潜力、各具特色的原则,全面掌握村情民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断加强政府服务,积极发挥广大牧民群众丰富的创造力,自下而上研究发展思路,确立了“坚持生态畜牧业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牧民进城定居、主导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四种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各具特色、配套完善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200余家,年实现旅游收入达650余万元;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共培训建筑、餐饮服务业、驾驶员等技术人员4400余人,年实现劳务收入2575万元;结合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在恰卜恰地区优先解决建设用地、建设资金,已建成牧民进城定居点4处,安置牧民871户;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培育畜牧业主导产业,大力开展高原牦牛提纯复壮和藏系羊本品种选育推广工作,巩固发展加什科半细毛羊改良成果,改建了共和县良种畜繁殖场,建成了大通牦牛繁育基地1个,藏系羊本品种繁育基地5个,加什科半细毛羊良种场1个,引进大通牦牛580头,高原牦牛352头,引进串换藏系种公羊5200只,藏系母羊12000只。五是尊重民意、多措并举,放活经营方式。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总体要求,在有效整合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合作组织的不同特点和各自产业优势,采取广泛宣传、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及外出观摩的形式,充分尊重民意、科学衡定入社牧户生产能力,推行了联户、股份及大户经营等多种灵活的经营方式,有效整合了畜牧业资源,促进了规模化经营,为顺利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积累了经验。六是能人带动、村企共建,发挥合作优势。针对全县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缺乏管理人才、合作组织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实际,积极借鉴省内外合作组织经营的成功经验,大胆吸纳具备一定条件的退休干部、下岗职工和下派干部,充分发挥其社会经验丰富、善做群众工作、群众威信高的作用,引领专业合作社走向规范化道路。同时,以青海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州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牧户改变传统养殖结构和种类,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效益,加快了生态畜牧业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当地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成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