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坚持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共享幸福生活的感召力
2013年,共和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政策理念,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向基层、向困难群众、向社会事业倾斜的力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着力在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各级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巩固集中办学成果。不断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认真实施好环湖民族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改造、县中学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前教育项目实施力度,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为实现“两高”目标夯实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卫生事业。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行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好县中医院综合住院楼、县疾控中心实验楼、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村级卫生室生活用房建设,进一步加大基层医疗卫生的设施设备投放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全力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继续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县乡镇达100%、村和社区达30%以上。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面做好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各项准备工作。积极申报和争取文化产业项目,挖掘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高标准办好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期间的文体活动,全力做好州庆大型文艺活动的协调配合工作,组织实施好第四届“青海湖杯”全省民间传统射箭邀请赛,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发展计生事业。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深入推进“康福家千村万户工程”和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工作,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模式,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素工作,倡导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进一步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年内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00人、农民工技能培训800人、创业培训20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次。二是进一步完善以城乡养老、医疗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救灾救济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参保率分别达65%和86%以上,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和99%以上。三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续建和新建项目,在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严格政策界限,强化住房分配监管,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后期管理,创新管理模式,确保政府管得好、群众住得起。四是积极争取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藏区扶贫攻坚和特困地区连片开发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五是认真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二期工程,全力做好社会事业、城镇、产业、水资源等五个专项规划的衔接申报工作,全面落实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六是坚持把稳物价放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严格落实政府物价调控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市场检查巡查力度,及时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干预,确保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七是继续在改善农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就学、就医和住房困难,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承诺办好“30件民生实事”工程,努力让全县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切实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加快构建网格化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提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寺院社会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围绕管理、服务、发展和稳定四大任务,夯实工作基础,强化公共服务,努力推动寺院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全力维护寺庙和谐稳定。进一步全面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健全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全方位、多层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共和”、“文明共和”等建设和“三无县”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三反三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暨反自焚专项斗争。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管控措施,切实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的集中整治力度,加强对道路、交通、消防、矿山等行业事故隐患的治理和监控,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有效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