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义务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近年来,共和县始终将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观念,积极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全面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县义务教育工作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一、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教育、人社、发改、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等工作。制定出台了《共和县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意见》、《共和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二)强化宣传教育,舆论氛围日益浓厚。每年春秋季开学期间,各乡镇、各学校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栏等载体,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学校、家庭、适龄儿童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大家长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全民支持教育、关心教育、重视教育的舆论氛围更加浓厚。
(三)加大资金投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9915.99万元,实施了包括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藏区建设一期等在内的五项教育工程项目,新建校舍面积25755平方米。此外,县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1616.99万元,改造修建了部分学校锅炉房、洗浴室、运动场等辅助设施,为各学校配置了食堂机械设备、教学仪器设备、课桌凳及学生用床等设施设备。目前,全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等指标均达到了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基本标准,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评估验收,成为了青海省第一批基本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之一。
(四)落实教育经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2014年,共落实国家七项教育补奖资金5153.18万元,惠及大中专院校学生275名、中小学生16854名、在园幼儿2068名。其中,落实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2614.5万元,学前教育生活费补助154.5万元,为考入高校的275名学生发放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家庭子女奖励资金225.4万元,为573名学生落实三江源地区中职学生异地就读奖补资金359.2万元,为7085名学生落实营养改善补助资金336万元,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1775.1万元,学前教育公用经费609万元。同时,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活动,共为59名贫困大学生和60名高一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资助金29.7万元,为304名学生发放高校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149.2万元。
(五)加强队伍建设,师资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在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培训、校长研讨、学习考察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班子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能力;实施中小学校长年度工作考核制,坚持中小学校长问责追究制,实行安全责任事故、经济责任、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研究制定了《共和县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先后选派1046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积极争取和大力协调,今年3月份,省教育厅在共和县民族中学设立了全省唯一一所藏汉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全县藏汉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得到有力保障。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了《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办法》、《中小学教职工和班主任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改革学校工作考核办法,先后评选省级骨干教师16名,省级“十杰校长”2名,县级优秀校长8名,县级学科带头人13名、骨干教师237名。严格落实各项教育经费,全面加强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依法落实教职工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六)狠抓教学管理,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全县中小学均按国家课标要求,统一制定并印发了县属学校、农业区学校、牧业区学校教学进度表,并通过采取“听、查、说、看、评”等方法,对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督导,针对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和常规教学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不断规范教育教学工作。二是认真开展“教学月”及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互研、互学、互帮,促使“教学月”活动成为教师相互学习的平台。三是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投入,全面提高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和应用水平,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和资源的综合效益,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认真组织开展观摩教学课例、座谈讨论等为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
(七)落实惠民政策,教育公平基本实现。一是建立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个为主”政策,将1185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义务教育管理,全部实行免费入学,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教育。二是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建立以政府主导,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动的关爱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孤儿等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及问题,保证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三是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权益。全县适龄三类残疾儿童人数为67人,在校生为57人,入学率达到85.1%。通过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入学等方式,切实保障了所有适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全县中小学音体美、科学等教师不足;二是民族学校教师紧缺,现有藏语文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正常教学;三是县城学校班容量过大,县城中小学平均班容量超过50人,学校管理难度逐年加大;四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要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衔接,变以往被动应试招录为主动入校选拔,通过订单培养模式,在省内师范院校培养体育、音乐、美术、社会科学等专业普通或双语教师,解决目前部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无法招聘的问题。
二要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县城学校布局,着手在恰卜恰镇城北新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来缓解县城学校班容量过大的问题。
三要积极与上级编制管理部门沟通衔接,大力争取民族学校编制数量,确保民族学校教师编制总量充足。同时完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校长遴选标准、培养方式和管理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
四要积极探索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市场化经营路子,通过政府购买学校后勤服务等方式,创新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办法,推进学校后勤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精细化、高效化、人性化轨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