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共和快报>详细内容

共和县稳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来源:0 发布时间:2016-05-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共和县坚持把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实行“政府统筹引导、乡镇和村社分级管理、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教育管理,促进了全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学前教育发展方向。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共和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全县学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学前适龄幼儿一年、两年和三年入园率分别达到96%86.5%85%,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岗位培训率达到86.5%以上,初步构建了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园和巡回“走教”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坚持多元投资,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学前教育需求,累计投入资金5917万元,实施新建双语幼儿园、幼儿园改扩建及“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幼儿园建设等79项学前教育建设项目,建设总面积达31679平方米。同时,为各幼儿园配备了生活用具和教玩具等总价值达875.9万元的相关设备,有力改善了办园条件,确保了农牧区幼儿“学有所上”。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1所,其中双语幼儿园51所,占总数的71.8%,基本形成了县城以公办幼儿园为中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乡镇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村办幼儿园为主体,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学前教育办学局面。

(三)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学前教育保教水平 。一是配备结构优化。全县共配备幼儿园教职工537名(教师355名),其中,配备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分别214名、141名;占全县幼儿园教师总人数的60.3%39.7%;全县幼儿园教师中,具备幼教师专业资格的188;学历结构为:本科及以上98名、专科189名、中专及以下68名。二是培训逐步提升。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各级各类培训, 2013年以来,幼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达1157人次,其中参加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达551人次、市州级培训达140人次、县级培训达166人次、园级培训达300人次。三是待遇不断提高。通过“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项目”争取到购买保教岗位338名,提供保教岗位工资补助人均月700元,月工资以原先的1800元提高到2500元增强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了我县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管理不便的问题。

(四)完善管理制度,巩固学前教育发展基础。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学前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发展督导评估、考核奖惩及问责等制度。实行学前教育由县乡两级政府主管,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县教育局和乡镇小学加强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强化对学前教育的组织管理,促进了学前教育规范化管理。二是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范围,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制度,签订园长目标考核责任书,定期对县域内学前教育规划落实情况、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办园条件、经费投入与使用、教师队伍建设及幼儿园安全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三是建立健全幼儿园卫生保健、卫生防疫、安全管理等各项安全保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尤其是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校车安全监管,切实提高了幼儿园安全防范能力,促进了全县城乡学前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五)强化教学管理,规范学前教育办园行为。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幼儿的实际年龄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合理安排课时,严格执行国家幼儿教育课程设置,倡导“游戏化”教学方式,开设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领域课程,杜绝了“小学化”倾向。二是认真落实《共和县普通中小学开设藏语藏文第二课堂教学方案》,加强镇区普通幼儿园开展藏语教学工作,切实解决了恰卜恰镇区藏族幼儿学习藏语的实际困难,满足了藏族幼儿学习需求。三是根据《青海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对66所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等级评定,并根据等级评定结果,落实奖惩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幼儿园办园条件改善,办园水平逐步提高,办园行为逐步规范化。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办园经费不足。大部分村办幼儿园经费投入不足,规模较小,配备教师及保育员等工作人员偏少,教学辅助设施紧缺,为幼儿园开展正常保教工作带来困难。二是教师待遇偏低。虽然从2015年起通过出台实行政府购买试点工作,适当提高了幼儿教师待遇,但按实际需求,教师待遇还是偏低,加之无编制,无津贴待遇,职业吸引力不够,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三是家长认识不足。大部分农牧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将学前教育视为“小学化”教育,甚至将幼儿教师视为保姆,农忙时节将子女送到幼儿园让老师“看管”,农闲时间又接回家,滞后的儿童教育观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托儿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四是重视程度不够。别乡镇政府、村委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宣传、管理有欠缺,支持力度不大,造成个别乡镇村级幼儿园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办园条件差。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资金安排,将资金投入重点向村办幼儿园倾斜,全力改善村办幼儿园基础设施条件,配齐教职员工,配足保教辅助设施,确保保教活动正常开展。二是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利用实行15年免费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增加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数量或逐步落实“同工同酬”待遇,缓解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管理不便等问题。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各类园内活动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逐步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教方法,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杜绝“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四是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不断细化关于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县直各单位及各级各类学校联点帮扶村办幼儿园制度,积极开展“帮扶联点”、“手拉手”等活动,加强对联点幼儿园的指导、服务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村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