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盆地里的那抹新绿
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国家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国策,就要贯彻落实。
海南州,地处三江源保护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腹心区域,生态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多年努力,海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共和县塔拉滩戈壁的蜕变足以证明。
茫茫沙滩上成片的光伏“绿洲”让人惊叹不已:蓝天下,成排的光伏板一直蔓延到天际线,看不到尽头……这片蓝色的海洋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最清洁的新能源。
共和县,海南州府所在地,作为五县排头兵,生态建设工作也走在了前列。除光伏“绿洲”之外,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工程和措施,共和县众多生态建设举措,赢得了州委州政府的肯定,以及农牧民群众的赞赏和支持……
城乡面貌颜值高
初秋时节,漫步在共和县恰卜恰镇,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河边绿地让人流连忘返、街道干净卫生……
这些美丽的画卷,无不展示着共和县狠抓生态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城北新区周边绿化、新老城区行道树和重点乡镇及寺院绿化全方位推进,形成“一街一品、一镇一特色”的格局,营造出“城在林中、村在树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
2017年该县投资985.02万元,在城北新区东山坡、幸福滩和西山坡等重点部位栽植各类西山坡等重点部位栽植各类苗木109万株共2457.32亩。
恰卜恰镇的变化并非个案,共和县将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重要途径,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环卫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提升。“现在,龙羊峡镇镇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来这边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镇区卫生环境也变好了,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在龙羊峡镇镇区开商店的切羊深有感触地说。
从恰卜恰向西出发,沿着宽阔笔直的公路向东驶去,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村落既整洁又靓丽。同行的共和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负责人游庆莲介绍说:“2016年,共和县在恰卜恰、龙羊峡、倒淌河镇、铁盖乡共4个乡镇12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这覆盖了全县的大部分村子,你眼前看到的这些只是项目中的一部分。”
大概又行驶了十几分钟的车程,在公路的拐弯处,铁盖乡吾雷村,一座精美的铁艺大门矗立在村门口,上面五彩斑斓的纹路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昭示着村子的美好气象。
透过大门,干净整洁地硬化路直通每家每户,甚至在道路两旁连杂草树枝都寻不到踪迹,一直延伸到村子尽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村变得这么漂亮!”在铁盖乡吾雷村门口正在晒太阳的吉姆老阿妈竖起大拇指说道。
2016年,共和县总投资475万元,分别为每个村进行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工程及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工程。吉姆家就在村子门口,新建的铁艺大门加上二层小洋楼,看起来十分漂亮。2016年,得益于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吉姆一家住进了二层小楼房,而且家门口的“诟病”也被收拾的干干净净。
吉姆所说的“诟病”就是原先公路拐弯处的垃圾堆放处,每年一到夏季垃圾所散发出的臭味就直扑院内,这让吉姆老人一度不敢在白天开门窗。
如今,用老人的话说,现在别说开着门了,就是每天在家门口坐上几个钟头也是一种享受。““村子变漂亮了村子变漂亮了,,村里垃圾的现象也不见了,村里村外都是小景。”
村民周太才让自豪地说道,“现在村里专门还成立了清洁队,每4户成立一个小组,配有两辆垃圾车轮流进行垃圾回收和处理,以后我们的村子只会更漂亮……”
荒滩治理现绿洲
昔日黄沙漫漫,今日满目翠绿,到过塔拉滩的人对此感触颇深。
塔拉滩是黄河上游风沙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共和县地区的群众形象地比喻“到了塔拉,儿子认不得大大(父亲)”。
曾经因为风沙的肆虐,共和县恰卜恰镇地区每到三四月份,城区和周边的公路都会铺上厚厚的一层沙子,塔拉滩几乎成了共和县生态治理的一个痛症。
痛症?解痛才是关键,为了这个“痛”,共和县配了许多“药方”,其中,日复一日的防沙治沙措施的巩固和生态保护系统的完善起到了作用。
政府、个人……在政府斥资“治疗痛疾”的同时,干部群众也纷纷参与其中,先后涌现出了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郭增鸿等一批治沙“功臣。”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塔拉滩已经模样大变,绵延数百公顷的公顷的林带深深扎根林带深深扎根,,阻止着沙漠的蔓延,百余家新能源企业的落户给这里带来了新的生机,一个个沙袋,一株株云杉、圆柏都留有海南人生态保护的决心和毅力。
共和县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域有两处,通常治沙人员喜欢称它们为“两滩”,即塔拉滩和切吉滩。而切吉滩处于半沙化区域,植被覆盖率和存活率都很低。去年,共和县在切吉乡东科村实施了人工造灌木林和封山育林500公顷,在塔拉滩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所属的沙珠玉乡珠玉村实施沙障乌柳深栽造林、柠条直播、植草等2.7公顷。
记者在塔拉滩边的共玉高速路旁看到,井字型的沙障上已长了不少柠条和绿草,很多沙层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化,孕育出不少刚冒头的新绿,道路两边都能见到绿色的植被,像一个个卫兵护卫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几年来我们把防沙治沙的根本工作放在保障沙地植被存活率上,通过杨树深栽和乌柳插杆等方式最大限度阻止沙地的侵蚀,以便植被的恢复,实现造一片,成一片”。共和县环林局工作人员说道。
当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当地的农牧民群众。
龙羊峡镇阿乙亥村的村民就因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受益不少,去年4月份,县环保林业局的人工造林项目在阿乙亥村落户,将近5公顷的成体林木种在了阿乙亥河附近“。“种了树种了树好啊,村子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生活也畅快,1公顷林地国家还补助1000元,村里人造林的兴头越来越大”。阿乙亥村村民多巴说道。
看着河道边的两道绿色屏障,多巴说,阿乙亥河周边经常会在大雨天气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河道两边的环境也很脆弱,现在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这些问题。
生态经济获双赢
共和县近年来的人工造林项目区,都位于塔拉滩腹地的沙珠玉和廿地乡,是典型的高原荒漠化地区。在促进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的同时,共和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模式,加快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赵战录是共和县恰卜恰镇下塔迈村的一位土地承包户。几年前,他发现当地比较适合种植枸杞,在试种之后得到了不错的收益,这种既能防风治沙又能带动周边经济效益的方式让他很喜欢。于是,他便在当地种起了枸杞,且这一种就是6年。
以前的恰卜恰镇下塔迈村,村子附近都是荒滩,自从种植枸杞后,防风固沙有了显著的改善,且许多村民在赵战录的枸杞地内直接就业,人均工资已达到3600余元。赵战录说:“在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承包了67000亩地,种植枸杞17800亩,剩余的近5万亩地为了防风固沙全部种了植被”。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防风固沙,共和县已完成投资520万元,通过采用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沙漠先锋植物和演替树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灌溉造林与无灌溉条件下乌柳深栽插干造林和柠条直播造林相结合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实施人工造灌木林13000亩亩。
人们总是用“风情小镇”来形容恰卜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有着绿水青山的秀美风景,进而获得人们对这座小城的向往和礼赞。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