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遵循“五个先行、五个精准”全面实施村集体经济提质扩面行动
今年以来,共和县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的关键之举,精心谋划,强力推动,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多元发展模式,着力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用实功、实用功,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调研先行,精准掌握村集体经济实情。为全面了解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共和县成立专题调研组,集中利用10天左右时间,深入全县11个乡镇和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行村、薄弱村和空壳村,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广泛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调研,全县99个行政村共有集体所有土地总面积96.89万亩;闲置集体产权房440间9891平方米;集体合作社61个;2017年全县村级集体收入4049.54万元。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土地、生产、厂房和经济组织基础。截止目前,全县49个村(恰卜恰镇索吉亥村、加拉村、东香卡村、西香卡村、下塔迈村;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江西沟镇大仓村、莫热村、元者村及40个贫困村)不同程度地有集体收入、占全县村的49%。
坚持学习先行,精准掌握各项富民、强民、惠民政策。坚持加大公共财政向村级延伸和覆盖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资源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衔接移民、统战、旅游、文化、扶贫等部门,有效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移民资金、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等各类财政涉农资金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加大杠杆效应,撬动银行贷款,放大资金规模,按照发展效益及市场需求配置,有效解决个别村发展村级集体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涉及发展集体经济的相关部门主动沟通、积极对接,对因环保、国土等政策限制无法审批相关手续的村,及时考虑异地经营、资产租赁等渠道,推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对政策允许范围内可办理的相关手续,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缩短报批时间,减免审批费用,加快审批办结效率,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最大的绿色通道。
坚持规划先行,精准计划发展模式。结合各村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确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在 全县99个行政村总结归纳出股份分红型、土地经营型、资产盘活型、物业经济型、服务创收型5条具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并借鉴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先进模式,辐射带动全县村党组织集中力量发展集体经济。对集体经济发展特色和优势不明显的村,结合市场需求,主动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因村制宜,以资产租赁、农牧业开发、生产服务、乡村旅游、光伏扶贫、联合经营、异地经营、合作经济等多元化发展途径,大力培植集体经济发展点,帮助村“两委”班子清思想、理思路、谋发展。
坚持人才先行,精准培养专业队伍。注重把农牧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选拔成村干部,注重村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将一批有经营头脑、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里,提高“两委”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多层级的对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采取上挂、外挂、横挂等措施,强化村干部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组织村干部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更新观念,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优化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坚持责任先行,精准强化责任担当。按照“县委县政府抓统筹、相关部门负总责、乡镇党委政府和‘两委’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明确由县委县政府常务领导抓统筹,由拟成立的“乡村振兴战略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事务,县扶贫局负责对可研报告的组织评审、村级集体发展资金的下拨和监督、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第一书记以及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具体抓实施。县考核办、县委组织部根据年内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发展集体经济等具体工作任务,将其作为各乡镇党委、县直部门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评议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合理设置指标,适当提高指标分值,加大日常考核、年中考核以及年终考核的综合考评及结果的运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