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共和快报>详细内容

共和县扎实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来源:0 发布时间:2020-06-1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共和县为全面推进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合全县实际,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六提升”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及时调整共和县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共和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共和县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共和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共和县集中开展“规范使用宗教用品维护良好环境”专项活动方案》及《关于切实做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为全面推


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工作宣传,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氛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各类宣传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宣传栏等多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切实增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主动性、自觉性,营造了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累计悬挂横幅500余条、举办各类宣传活动36起、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去年3月底在县委党校集中举办了乡村振兴和乡村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培训班2300余人。

(三)强化部门联动,扎实推进农牧区环境卫生整治。紧紧围绕全县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一改治六乱清祭祀创文明”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农牧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截至目前,全县11个乡镇99个村共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和巷道垃圾5.03万吨,出动机械设备523辆,发动群众12.6万余人次。清理田间河道垃圾750余吨,清理畜禽养殖废弃物596余吨,清理公路沿线白色垃圾65吨,清理民族宗教煨桑垃圾45吨,拆除破旧经幡38100条,拆除村庄残垣断壁421.11公里,村民自主房前屋后栽植绿化5244亩,撒播花种2600斤,黄河流域周边生态治理项目绿化3240亩。

(四)加大督查落实,全力推进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恰卜恰镇及其余10个乡镇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调集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农用车对各乡镇城镇区域卫生死角、建筑垃圾、老旧家属院垃圾进行全面清理,累计清运垃圾31520吨。常抓不懈对建筑工地开展规范整治,及时督促15家建设单位采取加盖尘网、洒水降尘和设置车辆冲洗设备等措施,有效整治建筑工地及周边环境,营造整洁、有序、规范的建筑施工环境。全面整治城区街道沿线门店店外经营、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门头牌匾破损行为,更换破损门头牌匾325家,重新设置夜市摊点摆放区域1处。

(五)加大典型引领,强力推动农牧区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2019年结合全县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状,利用县级财政扶持资金1100万元,印发《共和县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亮化绿化等项目建设,将11个乡镇按照乡镇级别、管辖区域、人口等因素综合分为一类乡镇6个、二类乡镇5个,将1100万元专项资金统筹分配为启动建设资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检查评比奖励资金、年终考核储备资金。利用启动建设资金,11个乡镇结合各自辖区整治实际,编制上报11个乡镇相对应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六)突出工作重点,加大环境卫生整治项目建设力度。全县各部门各单位筹措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续建、新建项目资金21881.5万元,其中:投资325万元的龙羊峡镇龙羊新村、江西沟镇大仓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项目全面完工;恰让水库标识牌和破损的网围栏更新工程已全面完成;投资860万元的铁盖乡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完工;投资5774万元的农村环境改善项目已完工;投资210万元的“百乡千村”7个示范村建设工程和投资400万元的11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正在进行当中;151景区、倒淌河镇、石乃亥镇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场建设项目正在施工;投资3301万元的龙羊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95%;投资8500万元的共和县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正在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基层组织对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部门责任压实不够,行动迟缓,发动群众不深入,农牧民群众没有真正动员起来,存在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二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牵涉范围广、所需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整治的瓶颈,特别是牧业地区偏远、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清运等产生的费用高,资金严重不足。三是农牧区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建设性措施有待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未得到全面解决。农牧区垃圾专项治理工作一直以来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并进行,覆盖面不宽,全面开展治理行动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四是部分农牧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相对单薄,对于开展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个别地区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陈规陋习不同程度依然存在。五是农牧区垃圾整治成效与工作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个别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卫生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没有起到为农村牧区群众模范作用。村庄环境卫生普遍存在反弹现象,部分村庄环境卫生仍然脏乱,农村垃圾治理常态化落实难,清扫保洁环节仍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村级保洁因缺乏经费保障和有效的卡监管,保洁效果不佳。六是农牧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战线长、难度大,特别是乡镇集镇、村庄巷道、公路沿线、农田渠道的白色垃圾、建筑垃圾、残垣断壁专项整治任务重,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整治完毕,造成环境卫生整治时紧时松。七是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覆盖面不广。现阶段,由于涉及发改、财政、交通、住建、农牧、卫生、扶贫、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各部门联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资金总体规模过小,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整乡、整村完成卫生厕所、道路改建、村庄规划、危旧房改造、美化绿化、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工程。八是当前少数农牧民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观念不一,仍然存在惰性思想,加之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短时间难以更改,有待进一步加强农牧民群众的宣讲、专项培训。九是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粪污无害化处理、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不健全,人居环境整治难度较大,任重道远。比如城市污水管网覆盖不到的乡村污水处理困难。

   三、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农村牧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目前,我县生活垃圾填埋、热解工程项目及环湖周边地区第三方垃圾污水收储治理运营,成效显著,但受县域面积大、农牧民分散聚居等因素制约,特别是切吉、塘格木、廿地、倒淌河等乡镇游牧民定居点、常住人口生产地区尚未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只能利用垃圾或污物收集车进行长途转运,造成转运贵、治理难等现实问题,建议上级部门加大生活垃圾处置场、污水收集处理站点、转运设施设备购置与建设,有效解决难治理等问题短板。二是加大农村牧区公益性岗位增设力度。虽然全县部分村社设置了少量的公益性岗位,但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建议上级部门在统筹推进公益性岗位的同时,逐步加大乡镇村庄公益性岗位设置力度,建议在农业地区每村增设5名,牧业地区每村增设7名,实行“一岗多责”。三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保障力度。针对乡镇主管、村社承接的全域无垃圾整治、厕所革命设施设备燃料加注、设备维护、驾驶报酬、垃圾清运后续任务,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后续资金支持保障力度,采取“三个一点”的投入方式(财政补助一点、村集体承担一点、农牧户缴纳一点)开展后续工作,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减轻资金压力和农牧民群众负担。对于较短时间内因生态环保、用地审批等因素影响,无法在村社内开展污水管网铺设、集中处置设备运行的,建议上级部门加大项目和资金倾斜力度,用于第三方开展污水集中收储预评估,购买第三方进行转运处置。四是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成后不久出现闲置破坏、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有人建设、无人管理和运营。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坚持管建结合、以管带建,配套完善农村公益管理岗位,保证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足一个。同时,建立垃圾污水运营长效机制,不断促进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常态化。五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宣传,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工作的热潮。建议各单位、各部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转变观念相结合,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卫生知识,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垃圾乱丢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