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地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式,走出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廿地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以“民族团结进步+”推进党的建设、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生态环保、社会治理,不断激发创建活力,夯实创建根基,走出了一条具有廿地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民族团结进步+党的建设
强化创建引领
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
加快创建步伐
一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累计投资2.4亿元,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益性岗位、社会救助等托底保障工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精神脱贫”各项举措,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全乡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9.94%下降到2019年底的绝对“清零”,切扎村101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迁新居,农牧民群众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等“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二是注重培育和发展民族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点任务,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依托地域条件,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把西门塔尔、藏系羊繁育产业作为全乡优化养殖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采取“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发展模式,实现5个行政村标准化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全覆盖,促进畜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全力打造标准化规模养殖特色示范基地,夯实我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层基础、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乡风文明
激发创建活力
民族团结进步+生态环保
挖掘创建潜能
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治理
夯实创建根基
一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重大风险为着力点,创新探索“民族团结进步+互联网+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加快人工智能、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等技术与“雪亮工程”的深度融合,建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困难家庭、大病残疾等特殊群体数据库,收集整理、统计汇总和分析研判,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目标清楚、指标清楚,及时预测预警预防矛盾风险隐患,推动治理精细化;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相辅相成、互促共进、融合发展,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应急突处能力”体系,健全完善廿地乡“1234”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常态化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全面落实法律援助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建强调解委员会、民兵联防队、志愿服务队等基层法治队伍,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实战能力,积极探索新时代群防群治工作新思路、新办法,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服务管理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