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共和快报>详细内容

廿地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式,走出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来源:0 发布时间:2022-06-0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廿地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以“民族团结进步+”推进党的建设、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生态环保、社会治理,不断激发创建活力,夯实创建根基,走出了一条具有廿地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民族团结进步+党的建设

强化创建引领

一是切实把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作为“党建引领民族团结”的重中之重,注重“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创建路径,从队伍建设、任务落实、运行机制、基础保障、制度执行等方面压实任务,全面推动党支部建设、党组织生活达标、规范、提质、增效,高比例实现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村“两委”班子队伍向好向优,党组织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桥头堡”核心引领作用。二是坚持将民族团结放在党员教育管理的首位,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建立党员“责任区”、组建“志愿服务队”等方式,推进“网格化1+N”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户长制”管理措施,巩固升级“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和“晒成绩、亮承诺、做表率”等活动,主动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和“领头雁”作用,锻造敢于担当、维护团结、带领团结的党员队伍。



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

加快创建步伐

一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累计投资2.4亿元,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益性岗位、社会救助等托底保障工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精神脱贫”各项举措,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全乡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9.94%下降到2019年底的绝对“清零”,切扎村101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迁新居,农牧民群众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等“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二是注重培育和发展民族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点任务,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依托地域条件,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把西门塔尔、藏系羊繁育产业作为全乡优化养殖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采取“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发展模式,实现5个行政村标准化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全覆盖,促进畜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全力打造标准化规模养殖特色示范基地,夯实我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层基础、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乡风文明

激发创建活力

一是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依托创建“十一进”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文明创建,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村史馆”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宣传阵地作用,组织带动村民开展“四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铸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意识。积极创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通过“道德讲堂”、理论宣讲等形式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传播凡人善举,倡导民族团结、明礼知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二是认真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村级治理运行机制,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寺规僧约、文明公约”,着力探索“党建+12345”“双领”“一核三治”等具有特色的乡村治理经验,突出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自治作用,提炼打造了羊让村的“德育治村”、廿地村的“村民说事”、切扎村的“红白理事会”、曲什纳村的“禁牧管理”、拉龙村的“党员联户”等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群众自我服务管理水平。




民族团结进步+生态环保

挖掘创建潜能

一是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健全完善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从严落实禁牧政策措施,建立“河长、林草巡查记录”“河道非法采砂”等监管工作台账,组织人员常态化开展“河长制、林草长制”巡查和治理,强化恰让水库水源地管理保护力度,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二是建立完善村社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的运行机制,为寺院、村社配备电动保洁车、摆臂式垃圾车、一体式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并建立易地搬迁、“吉庄”安置点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通过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协调解决109国道沿线(廿地乡路段)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组织村“两委”班子、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评比活动,形成“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先进”的激励办法,有效提升乡村面貌的整体形象,营造了干净、整洁、优美的家园环境,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积蓄强大潜能。



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治理

夯实创建根基

一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重大风险为着力点,创新探索“民族团结进步+互联网+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加快人工智能、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等技术与“雪亮工程”的深度融合,建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困难家庭、大病残疾等特殊群体数据库,收集整理、统计汇总和分析研判,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目标清楚、指标清楚,及时预测预警预防矛盾风险隐患,推动治理精细化;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相辅相成、互促共进、融合发展,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应急突处能力”体系,健全完善廿地乡“1234”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常态化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全面落实法律援助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建强调解委员会、民兵联防队、志愿服务队等基层法治队伍,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实战能力,积极探索新时代群防群治工作新思路、新办法,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服务管理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