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驻村“接力棒”跑出振兴“加速度”
来源:0 发布时间:2022-09-19 00:00:00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共和县认真学习贯彻 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精准定位、科学谋划,全面选派242名干部到99个行政村开展驻村工作,切实把驻村队伍选派好、使用好、管理好,传递驻村“接力棒”,跑出振兴“加速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的组织和干部保证。

选优配强,为乡村振兴“接力跑”添精兵。严把选派“第一关口”,聚焦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身体素质好等“硬杠杠”,充分考虑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坚持因村派人、科学搭配,统筹协调、优化组合,根据村情实际和选派需求,充分考虑外部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的关系,发挥驻村干部自身优势,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行政村;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派到产业基础弱、集体经济脆弱的行政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社会发育滞后的行政村,从省州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43名第一书记和87名驻村队员到43个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中去,从县直机关单位、驻恰企事业和乡镇中选派112名驻村工作组成员到56个非重点村中去,确保选优派强,驻得下去、干得出彩,切实发挥出选派力量的最大效能。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建立31名县级领导下沉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和联村指导员机制,强化对党支部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的推动落实,实现驻村干部选派、县级领导下沉、联点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驻村队伍。

人尽其用,为乡村振兴“接力跑”增活力。坚持“驻身”与“驻心”并举,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等重点任务,主动发挥驻村队伍自身知识优势和技能特长,与村“两委”共同把驻村工作做到群众心里,用群众的口碑检验驻村的成效。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设立乡风文明榜、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成立村“乡风文明理事组”和“乡风文明监事组”等方式,打造铁盖乡上合乐寺村“移风易俗促和谐、党建引领树新风”等党建品牌,有效推动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新风貌。依托县扶贫产业园和全州牦牛产业联盟、藏系羊等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发展型、特色种养培育型、物业租赁收益型、生产加工创收型、光伏扶贫带动型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大力倡导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发展思路,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牧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通过基层党建观摩、村集体经济发展“金点子”评比等活动,积极培育下合乐寺村“党企民共融共建”、龙羊新村“三色产业”等一批可复制借鉴的集体经济示范点,2018年截至目前,全县9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累计收益7305.68万元。

精细管考,为乡村振兴“接力跑”强后劲。突出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念好“严、实、奖”考核管理三字诀,激励驻村工作队伍担当作为、奋勇争先。突出“严”字,认真落实《青海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先后对3名因身体、家庭等原因不能继续驻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及11名驻村工作组成员进行了调整;紧紧围绕防返贫监测、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内容,采取州县分级集中轮训方式,完成3轮驻村干部专题培训班,对130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和112名驻村工作组成员进行全覆盖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驻村队伍履职水平;严格落实考勤、请销假、工作报告等制度,并先后开展在岗情况督查50余次,下发《提醒函》3份,切实强化对驻村干部的管理,有效防止了驻村工作沦为“断线风筝”。突出“实”字,优先保障驻村工作队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年内落实驻村干部人身意外保险、工作经费及慰问经费等共335万元,以实实在在的保障消除驻村队员“后顾之忧”,确保驻村队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突出“奖”字,全面考核驻村工作队现实表现,将其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对干出成绩、群众认可的优先重用,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和正向激励,并定期表彰先进,不断提振驻村队员的干事热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