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一亩田,共和县农牧业发展乘势而上
来源:0 发布时间:2022-09-23 00:00:00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为深入贯彻
习近平 总书记对青海提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更高要求,共和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特色种质资源优势,依托“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四大产业联盟建设,高位推动、合力创建、试点先行,坚持“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驾齐驱,推动增量、提质、补链、
扩输,农牧业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优势愈加凸显,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以“输出地”为框架,推动农牧业循环发展。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思路,编制完成《共和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共和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实施方案》,构建以环湖、切吉、塘格木等地区为主的环湖现代草地生态畜牧业经济带,以龙羊峡、恰卜恰、铁盖、廿地、沙珠玉等地区为主的沿黄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带和以龙羊峡库区为中心的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区“两带一区”现代生态农牧业新发展格局,打造青稞、蚕豆、肉牛(羊)、冷水鱼、饲草在内12种重点特色产业,建成良种制种、繁育、扩繁、推广基地20处,种养殖合作社76个、家庭农牧场54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产业化联合体4个,牦牛、藏羊产业集群2个,投资649万元建立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平台,进一步打通循环农牧业种养殖、生产(加工)、追溯、管理“四位一体”全产业链体系,定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0万亩,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33.4万亩,以种养殖模式立体化、能源投入减量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推动内部良性循环。

以“高质量”为重点,增强产品双重赋能。坚持以改革“促”、以科技“兴”。按照生态畜牧业“一区三园多辐射”格局,实施涵盖农、牧、渔重大项目68个,稳步落实湖东羊场农垦国有农牧场职能改革,复耕复种撂荒地5746.22亩、登记全县宅基地21499户、耕地流转15万余亩,建立全县99个行政村集体股份制改造经济组织,以草地、耕地、牲畜等方式入股试点社7处、示范村7个,通过按股分红、劳务输出等经营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特色产业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紧紧围绕“科技兴农”战略,建立研发中心和6处
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项;下派技术指导员50名、培养示范户500户、培育科技型企业1家,全面完成万亩青稞(高产油菜)种植基地、千亩马铃薯原种基地和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建设,以1215.81亩共和县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恰卜恰、石乃亥等乡镇产业提质升级,特色种养殖从“小特色”向“大产业”迈进。

以“共和牌”为目标,提升流通服务水平。坚持“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理念,在“品牌强农”政策引领下,我县以打造“天路飘香”区域品牌为引领,立足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突出“高原、绿色、有机、无公害”主题,打造农畜产品绿色品牌40余个;培育“共舞和美”区域公共商标,依托电子商务“云上”推介和青洽会、民营企业500强峰会等平台“线下”展销,菜籽油、牦牛肉、奶贝、酸奶等特色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累计实现线上交易额4703.85万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发挥对口援建“放大效应”,开展“常州
—共和对口交流暨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设立青海·共和农畜特色产品展销馆2家,促进羊肉、牦牛肉、青稞、藜麦等农特产品持续销往内地,逐步扩大特色农畜产品流通规模,累计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真正体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价值内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