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探索形成乡村建设“144”工作法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来源:0 发布时间:2023-07-26 00:00:00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近年来,共和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吴晓军省长“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工作要求,以村庄规划为灵魂、以四个重点为抓手、以四大支撑为保障,探索形成“144”工作法,有效激活乡村建设“神经末梢”。

突出一个核心,乡村建设有灵魂。坚持以规划编制引领乡村建设为核心,严格按照规划先行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以乡村建设评估结果为依据,在充分征求各族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科学划定村庄类型,高标准科学编制和完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形成“一图一书一表”规划成果,循序渐进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坚持生态优先。优先保护生态空间,统筹生产生活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充分发挥规划促进节约集约的引领作用,盘活土地存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坚持因区施策。依据村庄现状条件和发展需求,科学编制不同类型村庄的建设规划。科学确定规划目标、规划方案及保障措施,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推动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因地制宜编制了10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25个村庄规划。

聚焦四个重点,乡村建设有成效。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乡村建设。以统筹项目为重点,提升成效。加大各类涉农涉牧项目统筹力度,将乡村建设与“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水利、交通等涉农项目结合起来,集中全县之力打造和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整体提升村庄建设品质。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11668户,农牧民住房抗震改造286户,建设16条乡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以分类指导为重点,严控标准。综合考虑村庄区域位置、经济条件、发展趋势等因素,分析村(社)现状,确定乡村建设总体目标,统筹谋划村庄建设内容,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投资500万元提升改造16家农家乐和26家宾馆,67家涉旅企业享受贷款贴息279.49万元。环湖地区旅游综合整治扎实有效,九曲里、恰恰湾等重点乡村旅游产业加快形成,龙羊峡生态旅游度假景区成功创建全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龙羊峡工业旅游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德胜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资金整合为重点,强化保障。坚持把统筹整合资金作为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切实做到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试点村整合、衔接资金与行业资金整合双管齐下,做好高位推动与沟通衔接同向发力,最大限度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集中财力攻坚的格局。统筹衔接资金2.95亿元,组织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7个。以特色产业为重点,推动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建立“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对接省级科技特派团进行技术指导,推动饲草料种植提质增效。采取盘活集体资产、培育经营实体、开展合作经营、拓展服务创收等方式,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县99个村光伏扶贫项目2018年以来累计收益4986.9万元,各重点村累计收入76.63万元。

夯实四大支撑,乡村建设有保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机制,按照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要求,引导农牧民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持续推动乡村治理,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三治四化双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务实管用、一乡一特点、一村一特色”原则,修订完善“三约”自治制度。以“民主法治村”创建为抓手,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农牧区法律明白人工程,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持续推动生态宜居,巩固根本动力。投资216万元开发村级保洁公益性岗位100名,严格按照“三清一改治六乱”要求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定岗、定员、定责、定区等模式推动人居环境精细化治理。投资2120.2万元实施全域无垃圾县创建试点、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配备各类大中小型环卫设施,确保实现“水清路平、墙净厕洁、村绿院美、长效保洁”的美丽乡村目标。持续推动人才保障,强化创新动力。制定出台《共和县人才培养办法(试行)》,积极支持外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为引育培养“三农”人才队伍提供政策保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就业活动,吸引3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2个。加大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选优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技术指导员50名,培养示范户500户。持续推动宣传引导,提升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农牧民群众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以政策宣讲、新闻报道、“口袋书”“明白卡”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持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改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