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共和快报>详细内容

共和县抓实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8 09:38:14 浏览次数: 【字体:
自2021年共和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以来,共和县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整合各类资源强保障,动员各方力量齐参与,构筑“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的农牧区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促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无缝隙、无盲点,不断扮靓“和美共和”新颜值。


上下联动共建管理的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居环境整治这条主线,建立县委县政府统筹抓总、县直各部门党组织分工负责、各乡镇党委政府具体落实、村党支部积极响应的四级联动机制,通过制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共和县开展“清洁海南”常态化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共和县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五年行动分工方案》《青海湖南岸及黄河流域共和区域垃圾清理百日行动方案》等工作方案,县级领导包联乡镇督导,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以“大生态”的站位和“点扩面”的形式,全力推进党建引领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党政同责、部门尽责、乡镇履责、村社担责的责任链条。以“三清一改治六乱”为内容,在全县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大力开展农牧区村容村貌整治、生活垃圾整治、“被动清脏”向“主动治乱”、厕所粪污治理、沟塘污水整治、宣传教育行动等六大行动,各乡镇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及时总结典型做法,涌现出了龙羊新村“七有”措施、拉乙亥麻村“红黑榜”奖惩机制、七台村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上卡力岗村“一二三四”工作法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好做法和先进经验,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传统清扫“一根藤”演变为优秀做法“遍地花”。
汇聚民力定岗定责的治理能力更加突出。坚持“县乡主抓、村为单元、群众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发挥农牧民群众在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村民事村民议、村民事村民定、村民事村民办”的村社自治模式,将公共环境卫生等纳入村规民约,推行网格化管理,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动员广大农牧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日常保洁工作,实现横到边、纵到角、分片包管、全面覆盖。创新环卫保洁服务模式,加强农村保洁队伍建设,持续自我加压,设置村级保洁员公益性岗位100名,落实薪酬每月1800元,通过政府购买环卫保洁服务的方式,对99个村环境卫生进行清扫,提升了农牧区环境卫生质量。充分发挥乡镇生态管护员、村社网格员、光伏受益户、志愿者等人员作用,以定岗、定员、定责、定区“四定”模式推动人居环境精细化治理。加大资金投入,投资5208.4万元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购置发放各类环卫设备以及环卫基础设施,安排11个乡镇全域无垃圾创建专项经费437万元,切实做到资金保障到位、人员配备到位、责任分解到位。
创新机制根治脏乱顽疾的水平更加显著。坚持抓提升与重巩固相结合,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十户联治”“红黑榜”等奖惩机制,使“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培养农牧民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根本上有效解决农牧区生活垃圾乱倒乱堆乱泼乱丢的顽瘴痼疾。坚持数字化信息手段和定期检查考评相结合,创新实施“有呼必应”治理模式,对全县环境卫生工作进行实时督查反馈,发现“脏乱差”现象随查随改,有效提高整治效率。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13662次,参与人数达6万余人次,清理垃圾5325余吨,有效改善了农牧区环境卫生。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执法、专项检查和常态化“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持续激发农牧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的积极性,农牧民群众思想认识显著提升,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宣传活动24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悬挂藏汉双文门前三包责任牌2494户,设立“严禁乱扔垃圾”标识牌100余个,其中在主要国道停车港湾设立“严禁乱扔垃圾”标识牌58个,在县域入口倒淌河镇高速公路收费站处设立“您已进入全域无垃圾示范县,请勿随意扔垃圾”公示牌1处,制发动漫式垃圾分类宣传片光盘1000余个。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