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共和快报>详细内容

【平安共和】共和县“12345”工作机制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样板

来源:共和县委政法委 发布时间:2024-07-04 09:50:24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共和县全面推动防范化解五类风险,发挥五治作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根本,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健全完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创新“12345”工作机制,践行服务1.73万平方公里,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8个社区,13万人口的初心使命,全力打造具有“共和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样板。
一核多元,奠定市域社会治理主基调。以强化政治引领力为核心,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长效机制,成立平安共和建设领导小组,以“十大专项组”牵头部门为主引擎,建立县乡村三级市域社会治理组织协调机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加强统筹谋划,规范乡镇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深入推进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协调新增进驻事项39项,共进驻中心648项。新增并优化调整综合办理窗口6个,推进“一窗通办”服务模式。推广“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和“接诉即办”等经验,创新推出“一门式”乡镇政务服务改革,为群众提供“一门式”服务。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配强阵地建设、力量调配等方面力量,不断强化群团组织预防风险能力。按照一格一长,一专多兼原则,优化基层网格力量,不断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和公众参与体制,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着力推动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融合联动,形成立体动态治理格局。
双心驱动,搭建市域社会治理主平台。以共和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中心”为主驱动,聚焦省委平安建设“十个一”目标任务,充分整合资源力量,全方位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多元联动、整体智治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坚持“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原则,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次性解决、一体化服务”的理念,依托县级“一站式”矛调中心,整合县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资源力量,以定事、定岗、定人、定责、定场地的“五定”标准,打造共和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有效实现诉前调解案件调解率上升、及时履行案件数上升、调解案件群众满意度上升、人民调解公信力上升“四上升”,达到了民事案件一审受案数下降、信访案件数下降“双下降”。二是探索推进以公安大数据、雪亮工程、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智慧新模式,高标准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中心,统一受理全县社会治安与社会综合治理等事项的来电来访,有效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持续拓宽县乡村信息渠道,强化各部门联调联动联治,为市域社会治理装上智慧驱动。中心现已接通全县4950个社会监控资源点位,完成视频联网共享平台建设和县、乡、村128个综治值守点的建设,解决了群众“看得见,管不了”,政府“管得了,看不见”的问题。
三措并举,启动市域社会治理主引擎。把防范化解“五类风险”作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攻坚共治共享水平的主要渠道,聚焦打防管控帮教建,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质效。一是着眼“打得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聚焦扫黑除恶斗争“回头看”6个方面14项具体工作进行再“回炉”再“巩固”。深入开展十大行业乱象整治,持续推进扫黄打非、缉枪治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涉网违法犯罪,坚持“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工作理念,坚决遏制违法犯罪多发势头,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二是着眼“防得住”。全力打造“五位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成以公安机关专业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队伍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推行“警格+网格”维稳安保工作模式,整合基层享受财政补贴人员组建县乡村110支4251人的三级“红袖标·平安守护”治安群防群治队伍,下沉网格配合开展治安巡逻、环境治理、旅游乱象整治等工作。严格落实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和“1、3、5”快速反应机制,设立2个街面警务室、2个医院警务室、1个移动警务室、18个社区警务室。三是着眼“管的牢”。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挂牌督办机制,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最大限度降低社会风险生成点和引爆点。强化重点人员帮教管控,严格落实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员的帮教管控各项措施,扎实开展社会危险性和风险评估预判,建立风险清单,早预警、早干预,坚决做到应管尽管不留白,应帮尽帮不遗漏,实现重点人员“零漏管”“零失控”“零肇事”“零聚集”。
四诊联动,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主阵地。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巧妙运用“四诊疗法”,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吸附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领导干部“约诊”。践行“浦江经验”,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约访下访接访机制,实行信访积案“包案化解”,推动领导干部主动接访下访,对发现的矛盾纠纷采取包案、定人、定责、限时的方法,一案一方案,实现信访工作从自下而上的、单向的信息传递,发展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有来有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双向互动。二是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坐诊”。搭乘县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这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法律服务需求的重要平台,加强工作统筹,整合基层法律服务资源,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相融合,统筹安排全县16名资深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中心轮训坐班,以“一事一首席”“一事一专班”“一事一方案”的形式,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法律咨询服务,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三是人民调解员“听诊”。充分发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定期开展“敲门入户”活动,坚持主动调解与暖心调解相结合,深入排查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重点案件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纠纷,在面对面对话沟通中,掌握矛盾纠纷线索,提供法律服务,全面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实现“小事快报、大事急报”,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处置得早。四是三调联动“会诊”。坚持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与社区议事协商相结合,创新发展乡镇级“1+2+3”调解机制和村级“1+2+N”调解机制,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143个、调解室3个、人民调解员585名,成功培育了以调解中心为引领的“格桑梅朵”调解室、“德措”调解室、“德和”调解室、“玉龙”调解室、“塘和”调解室、“赵顺辉”调解室6个特色品牌调解室,全面形成三调联动、多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动党委政府部门、乡镇、村社和社会力量形成化解合力,有效地实现了矛盾纠纷快处、快调、快赔、快结。
五网并进,唱响市域社会治理主旋律。探索打造“三治四化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以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法治保障为抓手,全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划片分区“建网”。聚焦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职能定位,整合各类资源划分县、乡、村三级383个网格,配备2774名网格员,统一编码管理,将维护稳定、治安防控、法律权益、矛盾化解、为民解忧等职能融入网格管理工作,让“小网格”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大作用”,切实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二是自治强基“强网”。丰富拓展村(居)民民主渠道,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加强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常态长效机制;修订完善“一榜两组三约”自治制度,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截至目前,我县99个村、18个社区已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并全面推广应用“清单制”“积分制”管理办法,建立乡风文明红黑榜,教育引导群众践行新风尚。三是德治教化“育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累计评选文明村镇64个,省州级“最美家庭”11户,“最美共和人”39名,“好婆婆”“好儿媳”247人,“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达60%。倡导简婚节丧,减轻群众消费负担,制定印发《共和县农村牧区红白喜事办理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共和县关于党员干部职工带头简办红白喜事推动移风易俗的倡议书》,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破除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陋习。四是法治建设“管网”。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党政机关、村(社区)法律服务工程,加强网格法律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统筹组织律师、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法律服务力量融入网格管理,11个乡镇、39个部门组团式法律顾问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22名法官与乡镇开展“点对点”法律服务,培育村社法律明白人349人,在全县383个网格内因地制宜建立法治文化公园1处、普法驿站1个、法治宣传栏135个、法治文化长廊30处、法律服务亭2处、法治图书角128家,累计推出300余期专题普法内容。五是为民解忧“晒网”。将“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行“党员入格、一网兜底”服务机制,谋划开辟“党建+基层治理”新途径,将辖区党员、干部、群众编入村(社区)网格开展志愿服务,构建了“党支部+党员+网格员”的扁平化服务管理体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实村(社区)干部“轮流坐班”和“代办制”等网格化服务,主动上门帮助解决村(居)民急难险事、群众咨询、政策宣讲、办理服务事项。形成了以户长为基础、以村(社区)“两委”为骨干、以乡(镇)党委政府为核心的“解决问题一通到底、社情民意一传到顶”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切实做到了群众诉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