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海南州人民政府
智能机器人
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共和快报>详细内容

三领三带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龙羊峡镇后菊花村党支部党建引领开启乡村旅游新模式

来源:共和先锋 发布时间:2024-05-28 15:35:3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龙羊峡镇后菊花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建设省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点为目标,强基固本筑堡垒,凝心聚力担使命,近年来围绕“三领三带”(党建引领生态保护,带动绿色发展“提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绿色经济“提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动乡风文明“提效”)党建品牌为引领,不断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多措并举,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生态保护带动绿色发展提质一是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全村268户实现外墙保温层改造,杂乱破旧的门墙统一粉刷成质朴温和的灰白色调,3.6公里破旧狭窄的村级主干道翻修为宽阔结实的柏油马路,党员带头在房前屋后种植杏树、梨树等3200余株经济树,在主干道两侧种植新疆杨、丁香、金叶梅等1000余株景观树,组织群众700余人次,在村内主干道两旁种植菊花,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提供保障。二是保持秀美生态环境。利用村内退耕还林、荒山荒坡,种植吊干杏、苹果树150余亩,配套完善林下灌溉水利基础设施。实施阿增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修复被冲刷严重河岸布设护岸墙,修建潜坝5座,四周种植树木12余万株,控制了水土流失,极大修复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严格执行“135”环境卫生长效整治机制,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确保库区沿岸干净美丽,村庄环境整洁卫生。

(二)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绿色经济“提速”。一是以“特”制胜,推动农牧产业发展以养殖场项目为基础支撑,利用高标准畜棚、晒粪场、饲料存贮场等设施优势,积极争取中央扶持资金50万元,以“1+1+N”(一个党支部、一座养殖场、N户养殖户)运行模式,将3户养殖大户及多户散养户吸收为合作社成员,统筹盘活畜牧资源要素,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同时,结合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要求,积极打造秸秆回收与养殖粪污转为有机肥料的供应链,形成符合本村实际的绿色、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努力营造农牧业生态循环发展格局,预计年底村集体经济可增收15万元。二是以“融”为策,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全州“三点一线”和全县“一圈两湖四城”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引进海南州阿客敦巴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入驻村产业园,打造“九曲里”露营基地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帐篷营地22处、大型集营基地2处、婚庆基地2处、木屋12处,建筑外部亮化美化绿化15亩地,着力形成湖面观光、露营野餐、徒步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近年来,“九曲里”接待游客10万人次,收入达50余万元,吸纳周边农牧民就业30余人,带动全村实现收入19余万元。同时,积极打通“优质农产品进景区”渠道,推动农产品就地消纳,村民通过供应农副产品收入达2万元。

(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动乡风文明“提效”。一是“村规民约”议出基层治理“新风尚”。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结合实际,修订完善务实管用、切实有效的《后菊花村村规民约》,以“六提倡六禁止”为核心,修改完善五章共38条内容,完善一榜两约四组,创新实行积分制,明确惩罚机制,确保村规民约执行到位。真正发挥凝聚党员群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用,改变陈规陋习,让“村规民约”促进乡村善治和乡村振兴。二是“传统文化”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契机,构建村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发扬后菊花村特色社火表演“杨林夺牌”,还原“菊花古城”历史文化底蕴,重温移民历史,感受移民精神,展示上一辈在移民搬迁中产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感人精神。三是“主题活动”促进党群共建“新风貌”。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篮球场等村公共文体设施。坚持按照“一月一主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持续开展关爱困难党员群众、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深入推进“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做活“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推动全村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三、经验启示

(一)发挥组织引领强动力。发挥党支部作用,要善于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把政策红利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放大政策效应,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更足、后劲更强。规范运行管理,盘活沉睡资源,积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务实管用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村要素“动”起来。

(二)科学规划发展增活力。找准地区定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确保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思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餐饮、游乐、研学、休闲等多元化、立体式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丰富立体业态聚合力。结合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将交通、旅游、农特产品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扩宽渠道、深挖潜力、借助外力多元化联动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手工艺、民族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延长产业链、价值链,着力形成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的全域乡村旅游模式,确保群众腰包“鼓”起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