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做好七道“加法题”不断激发农村牧区党员红色动能
来源:中共共和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05-17 09:04:46 浏览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2024年,共和县针对当前全县农村牧区党员管理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积极探索党员精准分类管理新路径,制定出台《共和县农村牧区党员分类管理积分管理办法》,通过“目标式、定岗式、鼓励式、跟踪式、帮扶式、贴心式、培育式”等方式,做好“在职党员、无职党员、离任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老弱党员、预备党员”的党员管理七道“加法题”,不断激发农村牧区党员红色动能。“履职+践诺”目标式管理,让在职党员“在岗有所为”按照村“两委”班子及成员、驻村干部中的党员岗位职责,推行“年初承诺践诺+年终考核评诺”的目标式管理模式。按照各在职党员的职责分工,制定工作目标,细化任务清单,并在年初时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作出公开承诺,结合年底民主评议党员对所在党支部、党员群众代表公开述职,上级党组织对评议结果及在职党员的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村干部的工资绩效、评先评优挂钩,调动在职党员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其在乡村建设、服务群众中担当作为。“设岗+服务”定岗式管理,让无职党员“领岗知所责”根据无职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能力素质、专业特长、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和服务意向等因素,按照“按需设岗、因事定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原则,设宣传教育、维护稳定、卫生保洁、文明新风等实践岗位,号召广大党员主动领岗,让他们亮出身份履职履责、服务群众,引导无职党员参与村级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新风和对村级事务监督管理等,并将履职情况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参与感,让无职党员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奉献者、引领者和受益者。“引导+激励”鼓励式管理,让离任党员“余热建新功”积极探索离任党员管理新机制,利用离任党员联系群众广、威信高、说教感染力强等优势,充分发挥在调解邻里矛盾、讲党史颂党恩、倡导勤俭节约、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探索建立以“政策宣传员、群众联络员、生态护航员、纠纷调解员、文明监督员”的“五员合一”机制,鼓励参与涉农政策宣传、文明新风传播、邻里纠纷调解等工作,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村庄规划等重大事项建言献策,为营造和谐乡风、推动发展发挥“余热”。同时按照相关政策落实老村干部生活补助,使离任村党员干部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加强关心关爱。“联系+动态”跟踪式管理,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针对流动党员动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建立流动党员登记机制,全面摸排流动党员,建立“一村一册”台账并发放一卡一证(流动党员管理卡、流动党员活动证),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开展流动党员“双管理”,在村(社区)设置流动党员报到点,实行党员流入报到,流出登记制度。建立结对联系工作机制,按照“N+1”至少安排1名支部委员结对联系1名流动党员,定期了解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等情况,通过上门送学、邮寄助学、云端推学、电话提醒等方式督学促学,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摸排+纾困”帮扶式管理,让困难党员“振作树信心”采取入户走访、调查摸底、逐一排查等方式,了解掌握本村生活困难党员数量、住址、家庭结构、致贫原因、思想动态和帮扶需求等信息,建立生活困难党员信息库,根据困难程度分类管理,及时上报乡镇党委和联系帮扶单位,争取落实各类帮扶措施、政策或资金。明确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更新信息库,对新增生活困难党员及时入库,需调整的及时调整出库,确保。“关爱+服务”贴心式管理,让老弱党员“知暖感党恩”组建志愿服务队,对年老体弱党员开展上门送学帮学、走访谈心慰问等,加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关心关怀,并帮助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鼓励年老体弱党员参加积分制管理、发挥作用,对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年老体弱党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村党支部党员大会同意并公示,报乡镇党委备案后,可不参加积分制管理,根据民主评议和日常表现情况确定等次。“帮带+参与”培育式管理,让预备党员“永远跟党走”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指定村党支部委员、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按照“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进行联系帮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加强业务指导,帮助提升实践能力。安排有能力、有潜力的培养对象担任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群团组织、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列席“两委”会议,参与村级有关事务,让其在具体工作中接受锻炼、提升能力。通过召开工作座谈会,让他们谈体会、谈感悟,结合工作找不足、找差距,并通过年终考评,督促其快速成长、发挥作用、归属组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