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走进共和>生态共和>详细内容

青藏高原崛起“牧光之城”

2021-10-14 15:45:06 点击:[] 字体:

青藏高原东北缘,成片的光伏板集聚形成蓝色的海洋,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通过电网向外输送绿色能量。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因常年干旱、植被稀疏,被当地群众称为“荒凉的地方”。


这是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光伏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之前这里地上草都不长,放不了羊。”共和县下合乐寺村的牧民索啟元说。但昔日荒沙滩如今已成他的“牧场”。


2012年起,为了利用充足的光热资源,当地政府提出建设光伏园区。目前已有55家90个电站落地。如今,一排排利用太阳能辐射发电的光伏板在塔拉滩、切吉滩的荒漠化土地上整齐排列。


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管委会经济发展部负责人刘广介绍,架高地面1.5米的光伏组件不仅为植被生长预留充足空间,宽大的光伏板面也减少了蒸发量,加上清洗组件带来的水分,荒地日渐绿意盎然。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占地216平方公里的光伏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


不过,如茵草地却会遮挡光伏板工作,在冬季还有火灾隐患。对于园区企业来说,每年不得不增加数万元除草预算。为此,园区引入了索啟元等一批“新牧民”。


2018年,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当地草场实行禁牧,让以放牧为生的索啟元一时断了经济来源,家庭生活愈发艰难。关注到他的困境,中国华能集团在下合乐寺村的驻村帮扶干部建议他去集团投建的电站内放牧。


“那个没草的地方咋放羊?”起初,索啟元还充满疑惑。参观电站后第二天,他二话不说,就把帐篷、羊圈装上车,搬到了电站旁。


“光伏板下的草都长到小腿高了,这是最好的牧草。”索啟元说。对这个已有20多年放羊经历的“羊倌”来说,如今放羊轻松自在多了。


以往,包里每天背着的水和馍馍、夏天无法脱下的厚外套、浑身湿透的感觉、冻伤开裂的双手、伴着狼嚎的孤独夜晚……都是索啟元难以诉说的辛酸。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光伏园区内,羊群正在吃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眼下,索啟元放羊的华能晖海电站离家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左右。每天早上他只需要打开圈门,到了傍晚再把羊群赶回来。其余时间,他可以做家务、陪孩子。


     “羊走到哪我就跟到哪里,那种漂泊在外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索啟元说。


     华能青海新能源公司安监部主任马逢甲介绍,“牧光互补”的模式减少了企业成本,也助力农牧民增收,实现了经济、环境效益的双赢,丰富了清洁能源产业的内涵。


     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现已发展成为集光伏、风力发电和工业加工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刘广说:“按现有的新能源装机容量计算,年可节约标准煤736.96万吨,减排烟尘941.46吨、二氧化碳2237.2万吨。”


     下一步,当地计划将“光伏治沙”等生态项目扩大至更多沙漠和荒漠化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