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共和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两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打造“泛共和盆地”城镇区建设,以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为载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助力脱贫攻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域无垃圾县创建等工作,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引导全民参与,切实营造了绿色、健康、干净、舒适的生态宜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亲自督战,在高位谋划中绘蓝图。将基层环境治理纳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精心谋划,按照以块为主、属地管理、整体联动的要求,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工作,切实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同时,结合全域无垃圾县创建试点工作,确定铁盖乡、倒淌河镇和切扎村、上卡力岗村、七台村、上合乐寺村、龙羊新村、拉乙亥麻村、大仓村以及千卜录寺为试点,以试点引领和带动整治行动,全面深化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确保行动覆盖全域不留盲区。
二是更新思维,在氛围营造中抢先机。通过召开启动仪式会、本地媒体插播公益广告和张贴横幅海报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动员群众积极主动投身整治活动。同时,针对部分农牧区群众重视不够、意识不强等问题,组织各乡镇、村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开展教育引导,并发放倡议书、宣传册等宣传物品,不断引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从“要我干”转变到“我要干”。另外,与电视台开展联合督查,对“脏、乱、差”现象在共和新闻上进行全面曝光。截至目前,共张贴藏汉两文垃圾分类海报450余张,制作宣传喷绘44条,悬挂宣传条幅480条,设立宣传牌38块,举办各类宣传活动8场,悬挂藏汉两文门前三包责任牌2494户。
三是硬件升级,从设施改善中优服务。针对基层环卫设施差、垃圾清运难、厕所环境脏等重点难点问题,县委县政府多方争取,筹措项目资金35727.29万元,续建、新建垃圾填埋场10处;污水处理厂5处;太阳能分散式污水处理313户;户用卫生厕所5795座;户外公用厕所40座;公共旅游厕所13座;小型焚烧炉11座。并且按照各乡镇、村人口数、面积大小等因素,购置发放了环卫设备大中型环卫车辆88辆、密闭式垃圾斗96个、垃圾桶2224个、果皮箱382个、保洁工具162套,有效改善了农牧区环卫基础设施条件,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硬件基础。
四是择优配置,在提升效能中强队伍。为11个乡镇、试点村(寺院)拨付专项运行经费259.72万元,在每村配备保洁队伍,负责环卫设施的日常使用和管护,落实薪酬1200元/月。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保洁人员进行设备的使用以及管护等业务技能培训,确保设备能够切实发挥作用不闲置。对城镇居民集中居住区、相关道路、出入城口周边、公厕、垃圾堆放点等问题高发区域,安排专人定时负责清理各类垃圾,清除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和电杆残破标语,治理周边河道、沟渠垃圾物料,切实做到了资金保障到位、人员配备到位、责任分解到位。
五是建章立制,在日常管理中促长效。将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之中,褒扬乡村新风尚,进一步引导农牧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改善人居环境。督促环卫部门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并纳入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确定县级各单位以每周五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每两周挑选周二至周四其中一天作为环境整治日。划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区域,实行党员包片包干制,明确“脏乱差”重点部位,建立定期清理、日常巡查、专项督查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标本兼治、行稳致远,有效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常态化不走过场。
自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县共累计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和巷道、田间河道、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各类垃圾6.06万余吨,拆除破旧经幡64000条,拆除村庄残垣断壁956公里,栽植绿化12000余亩,撒播花种6600斤,黄河流域周边生态治理项目绿化5240亩,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全保洁、全收集、全处理,垃圾处理整治率达98%。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共和县各村不仅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风民风更是愈发文明、和谐,真正实现了农牧区新农村“从面子美到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