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走进共和>生态共和>详细内容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

2020-09-07 14:31:39 点击:[] 字体:

1.“一优两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2.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3.两个维护: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4.两个共同(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注重“三化”: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7.“三个不忘”指的是: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8.“三非”是指: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宣传品、非法宗教网络传播。

9.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活。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

10.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1.四个人人: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12.四个转变:1.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2.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3.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4.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13.五个认同:强化对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4.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15.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6.民族问题的五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特殊性。

17.六个相互: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18.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要求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创建的基本标准是:爱国爱教好、团结和谐好、服务社会好、示范作用好、自我管理好。

23.五好宗教人士评选标准:爱国爱教好、民族团结好、学识教风好、群众影响好、发挥作用好。

24.宗教场所“四进”活动: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

25.宗教界人士的培养标准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

26.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利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27.国家民委考核组对海南州推进“后创建时代”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当好标杆,当好表率,当好先锋。

28.“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标准:爱党爱国、诚信守法、勤劳奉献、团结风尚、卫生整洁。

29.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30.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形式有:1.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3.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4.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5.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6.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