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年 阔步新时代】壮丽70年 共舞和谐续辉煌
70年时光荏苒,当初为只求温饱的共和,到2018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44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97元。
新时代的共和,秉青海湖之灵气,竭赛乾山之睿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正焕发着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生机。
综合经济实力跨越式提升
共和区位优势独特,新能源产业、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交通闭塞、生产落后,各族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将这块人文厚重的土地唤醒:1979年2月,共和县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决定把全县重点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自此共和走向了一条全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和县委县政府理性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优化经济结构,狠抓主导产业,加快了共和县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步伐;狠抓“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四大产业联盟建设,以打造青稞、油菜、枸杞3个万亩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花生、生姜等新品果蔬在共和试种成功,全年粮油总产量达4.23万吨、蔬菜产量达2200吨。
大力开发新能源产业,将自身地理环境的区位潜能变成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区位优势,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新机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创新之路。
2018年,国内首个100兆瓦光伏实证实验基地建成投产,全省首个100兆瓦光伏扶贫和20兆瓦储能示范项目落户共和,切吉45万千瓦风电项目进展有序,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全县光伏、风能总装机容量达6692.5兆瓦,并网发电5808兆瓦,新能源产业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高度重视文旅产业,龙羊峡生态旅游景区成功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
数据显示,2018年共和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17亿元、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8%,增速均位列全州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长22.7%。
城乡面貌建设日新月异
曾经的共和积贫积弱,牛拉犁、人背篼,基本停留在原始传统的生产水平。
40年前的共和县城,只有两条破旧的街道,城内建筑大都是一些老式平房。群众窘迫的生活状况,是全国经济形势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的是生产不足、效率低下、供应失调、保障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共和县始终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支撑,狠抓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共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700多个,总投资达224亿元,实现了城乡建设新跨越。
恰卜恰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改造提质,城北新区规划建成,共和撤县设市进入实质性阶段;龙羊峡转型发展加快,水电之城再现昔日辉煌;重点城镇建设加速,倒淌河、江西沟、黑马河、石乃亥等乡先后实现撤乡建镇,全县城镇化率达30.86%;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2.74亿元,实施各类水利工程项目372项,解决了9.2万人、15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了全县25.56万亩农田的灌溉。累计投入交通项目建设资金11.41亿元,建设公路574条,总通车里程达3314.954公里,全县乡村道路通畅率达100%,共茶、共玉高速贯通,全县交通驶入“高速”时代。
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原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生态宜居、恬静舒适的美丽村庄画卷正在共和大地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善作善成
共和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度推进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建设,先后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龙羊峡湖泊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保护项目。

眼下,县域生态环境大幅改观,“两湖”“两滩”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塔拉滩沙漠生态绿洲渐具雏形,青海湖面积达近18年来同期最大值,龙羊湖水位达2600米的历史最高值。
作为一个集西部、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于一身的共和县,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全县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布局日趋合理,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切实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构建和完善了以医疗、预防、保健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海南州民族体育场、民族射箭运动馆等一批文体惠民工程相继落成,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体赛事在共和成功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大大提升了共和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专项行动,实施了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产业扶贫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民族团结创建持续发力
俯瞰千年唐蕃古道,遥望历史烟云深处。当年,那位年轻公主一路走来,一路播种,民族团结之花便在共和大地生根发芽。
1988年国务院授予共和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15年中央文明办保留共和县“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2017年国家民委授予共和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同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
2018年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18年-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在文明新风的吹拂下,各行各业先进工作者、模范典型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如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的彭措扎西;一生在草原痴心播撒绿色的全国劳模才秀加;大胆带领群众闯市场的拉夫旦;首届全国“119消防奖”得主许国强夫妇;“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先进个人多杰宽……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早已根植各族人民心中。在奋斗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种精神将成为这片热土的宝贵财富而发扬光大,“共舞和谐”的理念将融入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家园的行动世代传承。(海南报记者/才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