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规划(2006—2010年)
一、项目背景及建设条件
共和盆地是我省主要的土地沙漠化地区,其沙化区面积13051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6%,由于干旱少雨气候,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国家对我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1978年我县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以来,一批国家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如《共和县治沙工程》、《共和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等工程相继在我县通过专家论证,并进行实施,各项工程进展顺利。
1、“三北”防护林工程 共完成造林面积2.75万亩,其中1978—1984年一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0.25万亩,1985年—1994年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0万亩,第三期工程从1995年到现在共完成造林0.5万亩。
2、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自实施以来共完成造林面积4.33万亩,其中1999年一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55万亩,2000年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43万亩,2001年三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0.35万亩。
3、治沙工程 共和县治沙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设置沙障、防沙治沙造林1.3万亩。
4、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2000年在我县实施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47.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工程20.6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26.8万亩。
5、保护母亲河工程 一期工程从1999至2003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10700亩,自1999年在我县实施以来共完成造林任务9980亩,其中1999—2000年完成造林6200亩,2001年完成造林3780亩。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天然林资源是生物圈中功能量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陆地生态系统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发 挥着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主体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把天然林保护与国家大型水利工程的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朱总理强调指出:“近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频繁发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砍树太多,要坚决停止天然林采伐,实行封山育林”。可见,保护天然林资源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站在国家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一次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共和县天然林资源绝对部分分布于青海湖周围及其支流的高山峡谷地带,对控制水土流失、促进水源涵养、拦截泥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我国最大的高原咸水湖泊—青海湖位于共和县境内,盛产无鳞湟鱼,春夏季节约有10万多只候鸟在鸟岛和孤插山(三块石)繁衍后代。每年夏秋天季节,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周围有70余条河、沟、泉水流入青海湖。由于周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湖水补给源逐年减少,蒸发量大,湖体正在近年退缩,湖面降低速度每年约6.2厘米。因此,保护该地区天然林资源显得极为重要。
(2)龙羊峡电站是黄河流域的龙头电站,它对我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防洪、发电、灌溉等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龙羊峡电站位于共和县黄河流域的下游,保护和建设好我县的生态环境,不仅可增加黄河水量,提高发电量,更重要的是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龙羊峡库存区的泥沙淤积,从而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天然林区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经《共和县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布在我县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共27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11种)。同时生长着478种野生种子植物 ,其中生长有名贵的药用植物如:冬虫草、雪莲、麻黄、羌活、沙参、枸杞等12余种。这些野生动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科学研究价值,而且是青藏高原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4)改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共和县的天然林资源切实得到保护,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从根本上改变我县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营造公益林12.58万亩,其中封山育林2.5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人工造林800亩(详情见工程实施进度表)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进度表
合计 封山育林 飞播造林 人工造林
合计 12.58万亩 2.5万亩 10万亩 0.08万亩
2006 2.52万亩 0.5万亩 2万亩 200亩
2007 2.52万亩 0.5万亩 2万亩 200亩
2008 2.52万亩 0.5万亩 2万亩 200亩
2009 2.51万亩 0.5万亩 2万亩 100亩
2010 2.51万亩 0.5万亩 2万亩 100亩
四、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完成以上项目共需投资962.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81.5万元,地方筹资181.4万元。
1、封山育林投资17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50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
2、飞播造林投资62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500万元,地方配套125万元;
3、人工造林投资3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4万元,地方配套6万元;
4、森林防火投资102.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82.5万元;地方配套20.4万元。
5、工程管理,科技支撑等其它费用共需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地方筹资5万元。
五、项目建设年限
本项目共分五年完成即:2006年—2010年完成。
六、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能有效地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12.58万亩,对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涵养水源 森林灌丛的水源涵养作用主要表现在降水的截留、储蓄和蒸腾等调节方面,据测定每亩森林灌木比无林地多蓄水20立方米,青海云杉可截留降水的20%—30%。项目区工程实施后,新增森林乔灌面积可达12.58万亩,据此计算,每年涵养水源的总量为251.6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5个50万立方米的水库容量。若每立方米0.2元计算,每年的涵养水源效益为50.32万元。
2、防治水土流失
每吨土含N1.0公斤、P0.7公斤、K24公斤,折合人民币50元。每亩水土保护林可拦截泥土2吨,保留土壤养分价值100元。2.5万亩水土保护林,年控制土壤流失效益250万元。
3、建立生物基因库,保护生物多样性。工程区多种类型的地形地貌,栖息和生长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森林植物祁连园柏、青海云杉等,药用植物冬虫夏草、水母、雪莲、川贝等,珍稀动物雪豹、白唇鹿、马鹿等,但是随着人们的过度破坏和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积极有效地起到保存生物基因,繁衍濒危生物物种、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途径。
4、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工程区有森林面积112.1万亩,如按平均干物质生产量0.07立方米/亩。年计算,以木材比重0.48吨/方立米折算,则每年共生产干物质3.8吨,释放氧气量(139.6公斤/吨)530万公斤,按每公斤氧气2元计,则每年创造效益1060万元。
5、森林植被是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环境保障。从历史上看,共和县原先是森林灌木集中连片地带,植被相当繁茂,土地肥沃。但是,由于长期的滥砍乱伐和垦殖以及森林火灾等,造成大面积童山秃岭,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危害极大。工程的实施将不断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减轻或减缓旱、洪、风、雹、霜、虫等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6、森林资源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寒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最复杂的一环,具有最高的生物生产量和生物总量。工程区森林灌木的分布高度,处于植物类型和森林树种的极限分布高度,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结果。这些植被物中大都具有抗旱、抗寒、抗风、耐瘠薄、耐盐碱等特性,因而组成了十分宝贵的高原物种基因库,对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社会效益
天保工程规划营造林项目建设的同时,兼顾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区道路、通讯设施,护林点(站)的建设和护林防火工作的落实,将直接起到促进林区经济的发展。安排更多的劳力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来,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促进林区其它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形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后,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不断增强,结合适当的工程措施,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保障龙羊峡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长期正常发挥效用,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宣传教育、广泛动员,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造林绿化的思想认识,自觉地投身到生态环境建设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