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工作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省州关于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部署安排,筑牢科学监管理念,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全县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稳定,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稳步推进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和省、州关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及时启动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改革,并在9个乡镇设立市场监督管理所。通过改革,实现了市场监管覆盖乡镇一级,初步建立起了责任明确、覆盖城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全方位、立体式的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全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是认真落实监管责任。严格按照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实行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食安委主任,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每年研究2次食药安全工作,县食安委每年至少研究3次和检查督促4次食药安全的“1234”党政同责工作制度,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全面落实食品专项整治、抽验、培训等经费逐年递增机制,安排食品安全监管经费263万元,配备食品快速检测车1辆,确保了基层食品安全有机构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并将食品监管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综合绩效考核中,每年与相关成员单位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了县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责任,全县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016年至今,全县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单位6000户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120户次,提出整改意见建议120条,取缔无证经营13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2367件,行政许可工作基本实现了行政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过程“零障碍”、服务流程“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有效保证了全县食品安全。
三是切实改善执法环境。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切实加强对“四品一械”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共和县食品安全工作制度规范》《共和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等工作制度,促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开展。开通“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电话,制定《共和县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通过电视台、手机短信、微信平台、报刊、网站等广泛宣传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以及科普知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2016年至今,共受理群众投诉举报38件,办结、回复率100%。
四是深入开展日常监管。通过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加大抽检力度,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案件查办、强化应急管理、风险监测,日常监管执法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6年至今,先后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乳制品、肉制品、校园食品、网络餐饮服务以及节假日食品市场、农牧区食品市场、校园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中高考期间学校食品安全等10余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共抽检各类食品、食用农产品、餐饮具1500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7批次,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33%,核查处置不合格食品案件7件。查办各类案件123起,罚没款 10.11万元。印发《共和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平台发布食品安全知识32期,宣传覆盖4.5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五是持续加强队伍建设。针对改革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举办食品安全监管培训和食品社会监督员培训班13期,培训执法人员及监管相对人580人次。先后选派28人次赴北京、上海、江苏、深圳、成都等地参加能力提升培训、食品监管业务培训。选派58人次参加省市场监管局、省人社厅、省法制办组织的监管业务培训、法制督查培训。选派87人次参加了省州县组织的各类行政执法业务培训。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监管一线干部职工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6年至今,先后争取省级监管项目资金200万元创建县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投资173万元建设乡镇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试点项目2个,投资60万元配置县食品检验设备项目1个,监管部门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