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整治食品生产加工“三小”行业见实效
为有效解决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食品安全监管盲区,全力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共和县组织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食品生产加工“三小”行业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县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对全县“三小”行业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并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三小”行业集中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的、整治时间、整治重点、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确保了整治工作有序启动、有效开展。
(二)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单、接受咨询、电视媒体宣传等形式,深入农牧区、社区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和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引导生产经营户自觉配合专项整治,增强农牧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和消费信心。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185人次、执法车辆38车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
(三)狠抓摸底备案。坚持不漏一乡一村、不漏一门一户,对辖区 “三小”行业逐门逐户进行摸底、登记,全面摸清了“三小”行业的实际户数、区域分布、生产经营等情况,并建立了经营户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经调查,全县共有“三小”行业生产经营户219家,其中小作坊91家、小摊贩79户、小餐饮49户。
(四)全面清查整治。在全面调查摸底并备案登记生产经营户的基础上,对其生产经营行为、卫生达标、制度要求、健康证持证情况、场地和设施要求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清查整治,限期整改“三小”生产经营户31家,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338人,并及时完成一对一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了从业人员依法生产、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营行为不规范。由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法治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对食品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使进购廉价甚至过期原材料、食品加工设备简陋、卫生状况差、露天加工食品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是经营管理难度大。由于“三小”行业流动性强,经营行为随意性大,加之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监管主体无法明确,仅在工商局登记备案,造成“三小”行业普遍存在无照经营,对其进行日常监督较为困难。
三、下一步打算
一要继续巩固整治成果。以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为基础,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并针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方法,探索长效机制,推进“三小”行业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要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强化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重点从人员是否持有健康证经营、食品原材料是否实行索票索证、是否建立台账记录三方面入手,合力加强对食品“三小”行业的监督检查,保持对各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
三要健全完善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符合地区现状的“三小”行业监督管理办法,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